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066)
报纸
(626)
学位论文
(163)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18)
地方文献
(6)
文化溯源
(3)
宗教集要
(2)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63)
2011
(484)
2010
(481)
2009
(431)
2003
(234)
1996
(218)
1994
(205)
1991
(91)
1979
(37)
1951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22)
历史教学
(16)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
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4)
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3)
中华书局
(2)
小学生天地(中年级版)
(1)
新语文学习(高中)
(1)
今日中国出版社
(1)
中国医疗保险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中国散文史
城镇职工
北宋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古诗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宋八大家
唐人
善恶由习
客家文化
农民起义
太尉
唯心主义
周敦颐
先秦儒家思想
司马迁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王安石新法的渊源】搜索到相关结果
8031
条
杨简思想
渊源
探析
作者:
刘玉敏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简
浙东心学
渊源
张九成
陆九渊
描述:
东心学与江西心学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论
王安石
之
新法
作者:
任鼐
来源:
砥桂旬刊
年份:
193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论
王安石
之
新法
王安石
新法
论
作者:
田云程
来源:
学生文艺丛刊
年份:
192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
新法
论
王安石
的
新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年份:
197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
的
新法
客家
渊源
再论
作者:
万芳珍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客家先民
交界地
畲族先民
木客
客家文化
渊源
原住民
《太平御览》
《太平寰宇记》
江西
描述:
明清时因遍徙海内外而扬名的客家人,虽其得名原因及时间学者看法多异;但无论是带着客家名称外迁,还是在迁徙中得名,客家的发祥地都是以粤东北嘉应州为主的三省交界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持客家在明清时由交界地外迁中得名的观点,以为作为移民的客家,是在迁入地与...
论《天朝田亩制度》的
渊源
作者:
杨玉生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度》
《周礼》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
井田制
渊源
孟子
“两”
西周社会
农民起义
描述:
》产生的
渊源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也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对我们很有帮助.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一书
秦汉三公制度
渊源
论
作者:
卜宪群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公制
《周礼》
御史大夫
《左传》
秦汉
儒家学说
西汉后期
太尉
丞相
渊源
描述:
秦汉三公制度
渊源
论卜宪群秦汉以降的三公制是较为明确的,但秦汉及以上的三公制度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把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视为三公。班固的说法与汉儒的解释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其
渊源
作者:
张志合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
宋明理学
政治思想
正确评价
三言
汤显祖
渊源
正确理解
唯心主义
描述:
确理解冯梦龙的作品,首先应当研究冯梦龙的思想,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正确评价“三言”及
周敦颐《太极图》
渊源
审思
作者:
陈寒鸣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敦颐
《太极图》
《太极图说》
《无极图》
张伯端
渊源
陈景元
《河图》
《洛书》
陆九渊
描述:
周敦颐《太极图》
渊源
审思陈寒鸣关于周敦颐《太极图》的承传,南宋的朱震有个说法:"陈传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愕昌,愕昌传
苏轼民本、仁政思想及
渊源
作者:
夏露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拭
仁政
苏轼
渊源
民本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青苗法
王安石
变法
《续集》
孟子
描述:
,其无后乎!”孟子则进一步阐述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章句下》)他们发展了西周之时业已萌芽的民本思想,形成了儒家的仁政观。这一思想经过汉、唐两代的实施,尤其是唐太宗的发挥、光大,的确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统治效果,故宋建国之后,也明确表示要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国策,对民实行仁政,但这一仁政的中心内容与先秦儒家所鼓吹的仁政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