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48)
报纸(621)
学位论文(164)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04)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3(426)
2011(484)
2010(479)
2009(430)
2006(317)
2004(211)
2003(234)
2001(212)
1993(110)
1974(9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2)
抚州师专学报(66)
成才之路(7)
青春岁月(4)
内蒙古电大学刊(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科技致富向导(1)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千年之后再谈王安石变法
作者:张军  来源:月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宋神宗  改革运动  积贫积弱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社会基础  保甲法 
描述:贫,那么改革只会因失去社会基础而偃旗息鼓,或必然走上改弦更张的道路。自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改事议订新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必然
作者:熊斌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失败  财政收入  理论与实践  现代经济学  宋神宗  积贫积弱  励精图治 
描述:让这位励精图治的青年皇帝感到颜面无光。在这种背景下,在基层锻炼了二十多年的王安石终于浮出水面,进入皇帝的视野。王安石非等闲之辈,在任地方官时就曾尝试种种革新举措,特别是推广“青苗法”卓有成效。资深
王安石变法的宗旨
作者:王彩霞 阚博阅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宗旨  用人之道  礼与治  理财 
描述:自改革开始,王安石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然而得到人才很容易,难的是合理的利用人才,使得人人各得其所。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时更注重的是开源而不是节流。
王安石变法是为朝廷弄钱?:《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对农民,其中免役也包括一些坊郭户,后三条主要是针对商人、手工业者和服务业者。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作者:崔永东  来源:成功(教育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体制  改革  变法措施  失败 
描述: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改革,或者缓和了阶级矛盾;或者发展了生产力.作为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独具匠心、针砭时弊、理念超前,匡扶济困、一直为中外史学家称道.可是,这次改革成效不敢恭维,王安石本人也背上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话吏治
作者:孔见  来源:中华魂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社会矛盾  吏治  政治家  农田水利  失败  博学多才  内忧外患  免役法 
描述:学多才、锐志进取的王安石为相。王安石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治政理财的经验,对社会状况也比较了解。。他辅佐神宗,推行一系列新政,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
中国经济史话
作者:吴晓波  来源:上海国资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史  经济变革  变法  社会发展  作者  积贫积弱  齐国  重大影响  春秋时期  王安石 
描述: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
濯污扬清话泃河
作者:刘佳馨  来源:环境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污染  王安石  中国社会  水体环境  平谷县  河北省  水资源保护  北宋  性善  变法 
描述:听爸爸讲,那里有一条曾经非常清澈的溪流,叫做泃河。它发源于河北省,有着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战国,泃河
忽然想到:历史的吊诡
作者:陈四益 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者  中国历史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  吴起  富国强兵  商鞅  皇帝  措施 
描述:魏国都未能施展,终于得到楚悼王的信用,于是"明审法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种种措施,旨在富国强兵。果
惟卿第一能知我
作者:梁阁亭  来源:幸福(婚姻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蔡元培  司马光  不合时宜  王安石  朝云  反对  变法  旧党  墨水 
描述: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不止,为这个读懂了自己内心的侍妾。"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在惠州城西丰湖边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座六如亭,亭中柱上镌刻的就是苏东坡写的这样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