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49)
期刊文章(2372)
会议论文(53)
学位论文(52)
图书(5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334)
地方文献 (102)
非遗保护 (56)
红色文化 (26)
才乡教育 (24)
地方风物 (21)
宗教集要 (1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52)
2013(362)
2011(753)
2010(601)
2008(263)
2000(93)
1992(34)
1984(36)
1973(2)
1928(2)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77)
传记文学(38)
大公报(12)
经济日报(8)
作家文摘报(4)
钟山(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酿酒科技(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北洋画报(1)
王益区政协提案工作迈新台阶
作者:暂无 来源:各界导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李静云)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重要渠道,提案质量是提案工作的生命。铜川市王益区七届政协以来,把提案工作当作提高委员素质、发挥委员作用和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狠抓提案工作。他们利用各种会议和调研视察等契机,让委员知政情、知社情、知民情,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
戏上昆联手打造《南柯记》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记》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昆剧团  专业本科  戏曲导演  汤显祖  剧作家  昆曲 
描述:同时也是2010年第一部戏原创向世博会献礼的大剧场戏剧。
追寻,在两极之间():2009上海剧坛回眸
作者:宇锦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上海  “临川四梦”  《紫钗记》  《牡丹亭》  公演  汤显祖  全本 
描述:限,且边演边改。
“牡丹亭”三生路 上昆《牡丹亭》的三次舞台呈现
作者:郭晨子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舞台呈现  上海昆剧团  1998年  古老剧种  当代语境  汤显祖  还魂记 
描述:牡丹亭三生路,1998年至今的十余年间,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走了三程路,在一流剧团与一流剧目间,完成了汤显祖笔下的但是相思莫相负,亦或是但是相思终相负。总之,三个不同的演出版本,三种迥异的舞台
由拿手菜看王益三的烹饪美学(
作者:纪世超 于玲玲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烹饪技艺  烹饪技艺  美学  美学  鲁菜  鲁菜  鱼翅  鱼翅  美食  美食  浙菜  浙菜  名厨  名厨  调味  调味 
描述:全鱼、凤凰鱼翅、茄汁白花鸡排等多款菜点,均在厨界广为流行,引领风骚至今。”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三生路:――《牡丹亭》评介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凤雏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   《牡丹亭》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首先在于,《牡丹亭》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封建体制走到明代,已病入膏肓,种种末期症状全面显现:一方面,政治集
牡丹亭三生路,调情圣手柳梦梅
作者:暂无 来源:嘉兴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谢湘南 上个月,青春版《牡丹亭》再次来深圳演出,去看了。上中下三篇,只落下中篇未看。不过感觉最好看的还是上篇中的第三场“惊梦”。这一场真是有惊艳之美,大胆,直接,充满着想象力。春,梦,花神,一青年男与一妙龄女在梦中初遇偷欢,彼此一见倾心。这种浪漫的构想真是具有天然的戏剧性。男女间那点事,
戏上昆联手献演新编昆曲《南柯记》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上演,该剧同时也是2010年第一部戏原创向世博会献礼的大剧场戏剧。 《南柯记》是汤显祖代表作“临川
比学赶超 乘势而 全力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吴宏雄) 18日,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第二次现场会在南安水头镇召开。这次现场会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比较借鉴,进行阶段性总结,进一步鼓劲加油,比学赶超,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纵深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副省长张志南、洪捷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实地观摩了晋江市
收藏佛教艺术的内在精神() ——惠州天缘电
作者:张菁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听说您对佛教收藏品特别感兴趣,然后还从海外请回了很多佛教文物,您为什么会对佛教收藏品这么感兴趣呢? 吴宏: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刚开始收藏东西的时候,是从雕刻开始收藏的。当时收藏一些木雕什么的,后来逐渐的才去收藏瓷器,然后从瓷器又喜欢到字画、青铜器,最后才到佛教美术,它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