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六经注我”的解释学意义
作者:刘雪影  来源: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六经注我  本心  本体论解释学  理解 
描述:学术界对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存在着广泛的误读,学者们通常把“六经注我”作为一种创造性注释方法来看待和使用。然而当我们深入陆九渊哲学思想本质的时候,就会领悟到“六经注我”不是一种注释方法,而是一种本体论解释学态度。
陆九渊礼乐思想探析
作者:李小兰  来源:南昌高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本心  易简  礼乐  德化 
描述:南宋礼乐有述仁义、宣德化的思想,其复古周乐的意识与强烈的复古思想倾向成为社会主流,陆象山的礼乐思想继承孔孟礼乐仁义德化系统,其"易简"与"本心"学术观点是从荀子礼乐论述中演绎而来.
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本义辨析
作者:刘化兵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陆九渊  孟子  本心 
描述:说特点的精确概括,同时也是对朱熹强调读书并传注六经行为的否定。
基于陆九渊与神秀、慧能心性思想关系所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耿静波  来源:理论月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陆九渊  本心  神秀  慧能 
描述:、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吴澄之为学工夫探析
作者:林佳莹  来源:东方人文学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为学  本心  尊德性  道问学 
描述:吴澄之为学工夫探析
扫净心灵尘浊 回归天性本心
作者:李丕洋  来源:中国气功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习性  湛若水  禀性  扫净  气质之性  陆九渊  “天性”  个体生命  寒山子  本心 
描述:扫净心灵尘浊 回归天性本心
浅析陆象山的人性论
作者:顾厚顺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陆象山  人性论  心即理  本心  物欲  资禀 
描述:陆象山的人性论源自于孟子,但又有“心学”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概略地说,一是以“心即理”致思路线构建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二是以“本心”论证其人性为善,三是以“物欲”和“资禀
浅析陆象山的人性论
作者:顾厚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陆象山  人性论  心即理  本心  物欲  资禀 
描述:陆象山的人性论源自于孟子,但又有“心学”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概略地说,一是以“心即理”致思路线构建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二是以“本心”论证其人性为善,三是以“物欲”和“资禀
浅析陆象山的人性论
作者:顾厚顺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人性论  心即理  本心  物欲  资禀 
描述:陆象山的人性论源于孟子,但又有“心学”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概略地说,一是以“心即理”致思路线构建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二是以“本心”论证其人性为善,三是以“物欲”和“资禀
陆象山
作者:张公者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践履  君子  本心  天理  大道 
描述:先生意气足,雄辩鹅湖会。践履贵平生,本心见君子。人间无古今,大道行天理。象山客客兮,永流金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