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08)
报纸(251)
图书(16)
学位论文(16)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24)
地方文献 (48)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5)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4(169)
2013(32)
2011(58)
2010(52)
2007(30)
2003(14)
2002(13)
1999(19)
1992(7)
1891(3)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12)
青年时报(7)
语文教学与研究(7)
古典文学知识(5)
益闻录(3)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
连环画报(1)
新财富(1)
鸡西大学学报(1)
中国质量报(1)
“蹴球老二”吴宏 /图 本报记者 刘 亚
作者:暂无 来源:黔西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宏在比赛中。 “又是第二名、又是一个第二名”,9月14日,在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蹴球项目的比赛中,吴宏继前一天取得了个人男单第二名后,再次取得男双第二名,这已经是他在这个项目上连续四届第五次拿到第二名了,队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蹴球老二,看来只有当老二的命了。”  吴宏是册亨
《涵芬楼谈》之“作家修养论”探析
作者:兰培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谈》  作家修养论 
描述:吴曾祺的《涵芬楼谈》是近代一部较为完整的写作理论专著。在此,从创作主体方面入手,探究吴氏“作家修养论”之精髓与独创之处。
《涵芬楼谈》之"作家修养论"探析
作者:兰培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谈》  作家修养论 
描述:吴曾祺的<涵芬楼谈>是近代一部较为完整的写作理论专著.在此,从创作主体方面入手,探究吴氏"作家修养论"之精髓与独创之处.
试议《涵芬楼谈》“恃乎笔力”的修辞论
作者:兰培 胡宇慧  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修辞  修饰  雅洁  新变 
描述:本文分别从辞贵修饰、辞贵雅洁、辞贵新变三个方面,对近代文论家吴曾祺的"修辞论"加以阐释,剖析其以"达意"为目的,以修饰、雅洁和新变为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理论精髓。
深山有乔木 幽兰生暗香:怀念高先生
作者:曾广开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千帆  金陵大学  胡小石  文化大革命  全唐诗  学术界  书法  河南大学  李清照  王安石 
描述:动力价格的
谁可制造一出《牡丹亭》 /李愫生 图/李崇武
作者:暂无 来源:洛阳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A 他们说,没有人会喜欢昆曲。艾梅知道,他们喜欢的是吐字不清的周杰伦,是永远摸不清他在说什么的王家卫,是唱得响亮的超女李宇春。甚至,很多时候,问他们昆曲是什么,他们都笑着摇摇头,样子茫然。艾梅的心落寞地疼。 他们,不懂。 艾梅深深地喜欢着昆曲。她是这个小城的外来女人,也是这个小城的另类。她没有
性与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的欠额翻译(英文)
作者:李学欣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翻译  典故翻译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本文从互性角度分析了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英译存在的欠额翻译问题,进而强调典故的翻译应在互理论的指导下,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观照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重新建构与艺术碎片化:《牡丹亭》鸯的两种建构方式及其差异
作者:刘毅 王省民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建构方式  建构方式  重新建构  重新建构  碎片化  碎片化  艺术  艺术  意义结构  意义结构  戏剧文本  戏剧文本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描述:加到对《牡丹亭》的诠释上,赋予这部名剧某种完全不同的意义。
性与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的欠额翻译
作者:李学欣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翻译  典故翻译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本文从互性角度分析了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英译存在的欠额翻译问题,进而强调典故的翻译应在互理论的指导下,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观照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赵清献携子拜林母何渊访民结“醋交”
作者:暂无 来源:瑞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编者按: 温瑞塘河一直被誉为温瑞沿海平原的母亲河,她是温瑞平原文化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里,她孕育了丰厚隽永的人文故事,孕育了两岸活色生香的风土人情……《玉海楼》本期起特推出《老宋伯讲塘河》专栏,延请我市文史专家宋维远先生给大家讲讲塘河的历史、塘河边上的故事,愿塘河文化在我们身边悠远流长。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