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17)
报纸(2011)
学位论文(139)
图书(72)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32)
历史名人 (1127)
非遗保护 (11)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3)
红色文化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2)
2013(336)
2012(593)
2010(496)
2007(320)
2006(192)
2005(148)
1999(76)
1987(34)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108)
中国文化报(64)
艺术百家(35)
光明日报(32)
大舞台(17)
东方艺术(14)
天津日报(7)
中华文化画报(7)
大江周刊(焦点)(6)
盐阜大众报(2)
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戏剧内蕴分析
作者:段昆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剧作家  艺术创作  观众  牡丹亭  作品  传统剧目  创作实践  学习  青年作者 
描述:于老凤声”,希望你们既要善于向前人学习,又要勇于创新,超过前人,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摘自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伟在青年作者戏剧创作讲习班上的讲话
花园:戏曲想像的异托邦
作者:周宁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后花园  古典戏曲  乌托邦  爱情戏  现实世界  心理空间  文化空间  超现实  心理情感  牡丹亭 
描述:空间的格局与特定心理情感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最后,它是社会文化空间、传统与制度生产的幻象空间,它在现实之中又超越现实之外,是沟通并跨越现实与梦幻、生与死的界限的“想像原野”。
晚明思潮下汤显祖的戏曲
作者:许凌冬  来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明思潮  汤显祖  戏曲  情与真 
描述:情与真是汤显祖戏曲观的核心内容。情对于礼而言,强调人的情感空间和自然欲求,这与王阳明心学在晚明的兴起相吻合;真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这与晚明李贽、公安派的思想口号相一致。而这核心内容反映在具体戏曲创作
戏曲舞台上的殉情女性形象
作者:张萍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舞台  杜丽娘  人物形象  爱情悲剧  中国戏曲  流行歌曲  汤显祖  女性形象  爱情故事  女子 
描述: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使萍水相逢的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甚至有人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世界上的情痴比比皆是,仅以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而论,不胜枚举。
论陈最良性格的多重性
作者:孙德林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陈最良  性格  塑造 
描述:陈最良这一角色固然有其"冬烘"的一面,但在他立体性格中,不乏有勤奋、笃实、忠诚、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在他身上除去可憎、可恶之处外,还有让人可怜、可叹的地方,甚至还有令人可敬、可赞的方面,汤显祖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复杂、生动颇有几分魅力的人物。
情、梦、幻:汤显祖人生与戏曲研究初探
作者:毛小曼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人格理想  戏曲创作观  戏曲作品 
描述:汤显祖是明代晚期一位富有浓厚思想家气质的戏曲作家,他的"临川四梦"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完美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该文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期通过分析汤显祖的人格理想与戏曲创作的关系
勇破窠臼 力创新说:徐朔方先生与戏曲研究
作者:徐宏图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徐朔方  戏曲研究  金元杂剧  中国戏曲  创新说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发表论文  五十年代  研究领域 
描述:京参加中国剧协召开的《琵琶记》讨论会,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戏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半个世纪以来,徐先生在金元杂剧、明清传奇及南
牡丹亭》观感
作者:伦毅杰  来源:音乐周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观感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昆曲  汤显祖  布莱希特  灯光师  《蝴蝶夫人》  白先勇  结构逻辑 
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上 三生路……”明汤显祖名作《牡丹亭》历经四百 多年沧桑,作为北京第七届国际艺术节唯一的 一部中国古典经典戏曲,于10月21日、22、23 日在北京世纪剧院隆重
牡丹亭》与《红楼梦》
作者:刘梦溪  来源:中华读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林黛玉  汤显祖  杜丽娘  警幻仙姑  曹雪芹  贾宝玉  柳梦梅  宝钗 
描述:汤玉茗和曹雪芹生不同时,一个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一个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生年的时间差为165年。而卒年,汤卒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曹卒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一为明晚期,一为清中叶。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别,使用的文学手段也不
白先勇与《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周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白先勇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