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50)
期刊文章(5405)
会议论文(90)
学位论文(19)
图书(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779)
地方文献 (159)
才乡教育 (14)
非遗保护 (9)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52)
2013(250)
2012(315)
2011(350)
2009(265)
1998(131)
1996(143)
1994(109)
1982(68)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通讯(23)
语文教学与研究(16)
山东教育(16)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5)
社会科学战线(3)
教学与管理(3)
学生之友(小学版)(2)
钟山风雨(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
新课程学习(上旬)(1)
学分应是自主学习有效度的标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术语另读之七
作者:徐皓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远程开放教育  学分制  学分制  教学术语  教学术语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有效度  有效度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物价部门  物价部门 
描述:上个月,我跟随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教育界别考察团,去邻省江苏考察那里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高校以及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以及地方物价部门对其收费的问题,两地的同行们产生了浓厚的探讨兴趣。
学分应是自主学习有效度的标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术语另读之七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学分应是自主学习有效度的标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术语另读之七
课例反思时时有教师发展步步高(续):教学应是一种学术活动
作者:罗增儒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高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  课例  课例  个性化取向  个性化取向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生活化  生活化  活动化  活动化 
描述:2案例研究的理论提炼 2.1现实需要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始料未及而又缺乏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取向、活动化取向、个性化取向,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挑战,向我们提
怀念刘麟瑞先生
作者:杨福昌  来源:回族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教学  阿拉伯国家  翻译工作  国家关系  学生  新中国  领导人  培养的  人才 
描述:,北京大学的阿拉伯语教学在当时应数全国第一,它创建时期最早,更主要的是有刘先生和马坚先生等学界泰斗在主持教学。他们学识渊博,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们又具敬业精神,没有教材,他们凭借深厚的知识积淀
道德和法律:古典戏剧的现代解读
作者:陈国祥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解读  古典戏剧  高中语文第四册  《西厢记》  《牡丹亭》  法律  道德  才子佳人 
描述:情于自己的一场幽梦,却又复生于自己看似虚无缥缈的一生执著。
解读黄山谷木兰花令
作者:劉尚榮  来源:词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山谷  郭祥正  太平  北宋  王安石  主人  翰林  神仙  宋人  吏部 
描述:"其后复窜易前词云:"翰林本是神仙谪。落帽风流倾坐席。坐中还有赏音人,能岸乌纱倾大白。江山依旧云横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陆九渊教学思想研究
作者:陈明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教学思想  特点  启示 
描述: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出发,对陆九渊教学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剖析其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阐释其现代价值,寻找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火花,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作者:张敏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引导学生  诗歌  教师  情感  想象  语言文字  乡愁  老师  王安石 
描述: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
《说“屏”》教学构想
作者:鲁志荣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屏风  古典诗词  艺术功能  画屏  晏几道  导入新课  杜牧  教学构想  浣溪沙  自读课文 
描述: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关屏、或以屏风为意象的作品。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晏殊《浣溪沙》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晏几道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产生不同译本的原因。本文所用的《牡丹亭》三个英译本:由加利福尼亚大学西里尔伯奇的《牡丹亭》英译本;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汪榕培的英译本和中国科技大学张光前教授的英译本。这三个英译本都是参照由徐朔方和杨笑梅校注的《牡丹亭》中文版本.本文分析了三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优缺点后,得出的结论仅供讨论:译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理解的历史性差异,不同译者的前见解差异等等导致了不同的英译。因此,不同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结论中进而指出了伽达默尔诠释学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强有力的说明产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