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情怀与求真意识:王应麟的历史考证
-
作者:赵辉 施建雄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困学纪闻》 求真意识 考证方法
-
描述: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历史考证包含着一种深深的历史情怀,也渗透着一股浓厚的求真意识。其考证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在方法上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为清代历史考证学开辟了一条新
-
江西临川地区相山铀矿田构造应力场分析
-
作者:陈正乐 杨农 王平安 宫红良 韩凤彬 周永贵 邵飞 唐湘生 徐金山 喻建发 来源:地质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山铀矿田 相山铀矿田 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 构造控矿 构造控矿
-
描述:析和计算机的反演计算,确定了相山铀矿田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变形特征及其主应力方向;并根据构造变形叠加关系及其成岩时代的确定,推断了应力作用的期次和时代。为此,将相山铀矿田的构造应力场划分为3期6个阶段
-
王应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小儿上腭望诊在咳嗽辨治中应用
-
作者:徐旭英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腭望诊 王应麟 小儿咳嗽
-
描述:世家“小儿王”王应麟等就属于世医派。王老师接受了正规的中医院校教育,同时又全面继承了儿科家学,并不断丰富、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诊疗经验,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家学说部分重点总
-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
-
作者:孙明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望上腭 小儿外感发热 清解养阴化痰法 青寒合剂
-
描述:的发展比较缓慢,疗效尚待评估;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增多和儿童抵抗力的下降,各种副作用伤及儿童。王应麟老师秉承家学,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方法
-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
-
作者:孙明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望诊法 小儿外感发热 清解养阴化痰法 青寒合剂
-
描述:的发展比较缓慢,疗效尚待评估;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增多和儿童抵抗力的下降,各种副作用伤及儿童。 王应麟老师秉承家学,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
-
“应逐步加息终结负利率”(图)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
-
作者:许佳 来源:城市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应该结束目前这种负利率状态,我赞成逐步加息。”3月19日,在“2011年中国基金投资者服务巡讲大型公益活动暨纪念中国开放式基金10周年特别活动”天津专场间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接受了本报采访。对18日晚央行再度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陈道富表示,尽管存款准备
-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再次启动国家救灾预警响应 多措并举应
-
作者:陈郁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 记者陈郁报道:针对未来一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可能发生的又一轮降雨过程,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今天紧急启动国家救灾预警响应,同时向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等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合肥、福州、武汉、南宁、成都、昆明等6个中央救
-
津城多数职场人“跳槽”前忽视查体 离岗前应主动要求体检 本
-
作者:暂无 来源:渤海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昨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记者通过走访本市多家医院发现,随着职业流动的日益频繁,劳动者在离岗前主动要求进行健康体检的少之又少,使很多“潜伏”的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未能及早发现,成为影响今后身体健康的隐患。
近两年来,市职业防治病院在为数百名在津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病集中体检时发现,一些劳动者
-
熟知莎士比亚却不识汤显祖京剧名家袁慧琴:戏剧应进大学课堂
-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 屈建成 实习生 侯晓霜) 作为湖北宜昌人,46岁的袁慧琴昨日携京剧《慈禧与德龄》回到湖北老家,在武大举行“袁慧琴对话京剧专场报告会”。她呼吁,戏剧应成为大学的必修课
-
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
-
作者:罗容海 来源:寻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急就篇 急就篇 姓氏 姓氏 王应麟 王应麟 宋代 宋代 百家姓 百家姓 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 四库馆臣 四库馆臣 郑樵 郑樵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马端临 马端临
-
描述: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