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29)
报纸(374)
学位论文(62)
会议论文(40)
图书(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60)
地方文献 (342)
地方风物 (68)
非遗保护 (29)
红色文化 (10)
宗教集要 (8)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1(157)
2010(137)
2009(116)
2008(130)
2002(26)
1999(42)
1998(39)
1984(16)
1975(5)
1974(21)
按来源分组
语文学刊(9)
才智(5)
高校地质学报(3)
安徽文学(下半月)(3)
电影评介(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3)
天津教育(2)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
教育大视野(1)
江西青运史研究(1)
心灵痛苦与觉醒的历程——论晏几道词
作者:黄振林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词  心灵痛苦  《小山词》  词人  优伶  舞女  扇底风  杨花  再考证  软玉温香 
描述:发展轨迹。对千古流芳的精彩之句,反复吟味,固是欣赏词的妙处所在,但要从更深的层次上揣味词的意蕴,则定要高屋建瓴,把词人的整个创作,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进行考察。
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
作者:邓新华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  接受者  接受美学  赋诗言志  “诗言志”  文学创作  情感表达  《周礼注》  用诗方法  文学理论批评 
描述:先秦时期,从总体上看,文学还未从学术文化的母体分离出来,一些理论家、思想家有关文学的见解,也仅仅包含在他们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之中,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独立而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牡丹亭》的风波
作者:曾献平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十年  明万历  牡丹亭  扬州  汤显祖  人间真情  杜丽娘  传奇  觉醒  相向 
描述:日夕把卷,吟哦不辍,乃至“愿为才子妇”,誓将终身相托,因盼汤公未得见而怏怏成病,慕情而亡,生前并嘱以《牡丹亭》殉之。其时妇女受压迫尤深,一曲《牡丹亭》,道出人间真情,使千千万万杜丽娘感奋觉醒。自此
论1838-1840年的反鸦片斗争
作者:萧致治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禁烟运动  林则徐  道光帝  黄爵滋  中国人民  道光皇帝  反侵略斗争  鸦片毒害  广东  鸦片烟 
描述:大讨论,则被说成是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一场斗争。这些评论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北宋到清代的儒法斗争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地主阶级  资本主义萌芽  王安石变法  中国封建社会  农民起义军  儒法  商品经济  鸦片战争前  程朱理学  北宋王朝 
描述:,反对兼并土地。到了明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
王安石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斗争
作者:姜林祥 刘俊—  来源:破与立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斗争
抗战前后北平地下斗争回忆
作者:张力 杨问陶  来源:北京党史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平  地下斗争  国民党  晋察冀  杨炳  张力带  车站  日本投降  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 
描述:职员杨问陶、张毅石、杨炳文等四人。该信中称:该四人遵于职守,人格高尚,以前系积极抗日分子,以后即主张民主,拥护和平者,并未曾有违反社会治安之行动。"
《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
作者:文迪义  来源:山花(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  《西厢记》  《牡丹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继承与超越  “三从四德”  封建社会 
描述:唤和讴歌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继承了《西厢记》、《牡丹亭》讴歌女性、讴歌爱情的主旨,但大大超越了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现女性意识的最高峰。笔者拟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来谈谈《红楼梦
女性意识觉醒之比照分析:《西厢记》与《牡丹亭》女性意识解读
作者:杜萱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杜丽娘  红娘  春香  女性觉醒意识 
描述:发点,解读两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的异同,以此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
礼教桎梏下人本质欲望的觉醒——在与《西厢记》比较中看《牡丹
作者:刘晓娟  来源:科教文汇(上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主题  主题  差异  差异 
描述:《西厢记》后的三百年爱情题材戏曲创作,几乎完全重复着《西厢记》的主题,即歌颂“有情”的婚姻观,反对封建包办的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直到《牡丹亭》的出现在主题的深刻性上对《西厢记》有所超越,它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