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应是无患子树
-
作者:裘本培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高大的皂荚树” 散文 无患子树 中学 语文 备课参考
-
描述: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每当读此,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家园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久久不能忘怀。[第一段]
-
中国当代音乐学
-
作者: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学 研究 概况 中国 1949 2000 音乐史 中国 1949 2000
-
描述:中国当代音乐学
-
在城市科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记宁波大学教授王益澄
-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来源: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宁波大学 大学教授 科学研究领域 王益 中国地理学会 专业委员会 教学研究会
-
描述:教授。王益澄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科学、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重点研究城市空间形态
-
王英的《与你一起成长》引来八方关注国内女作家中最长纪实散文
-
作者:暂无 来源:嘉兴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县委报道组 黄 擎
本报讯 闭门潜心创作的海盐女作家王英最近在散文、小说创作上又有新突破。继去年王英首篇中篇小说发表后,6月1日,她的最新力作《与你一起成长》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地
-
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
-
作者:汪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抚州采茶戏 历史溯源 音乐形态 文化语境
-
描述:的时间顺序,本文将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性时期:孕育成型期、发展成熟期和当代现状。第二章主要针对所研究对象的本体形态进行深入、微观的音乐技法分析,归纳其曲调程式性特征、结构程式性特征和伴奏程式
-
《牡丹亭》改本研究
-
作者:赵天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选本 折子戏 情节结构
-
描述:《牡丹亭》改本研究
-
郭沫若的王安石研究及其特色
-
作者:马玉臣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郭沫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
-
描述:郭沫若的王安石研究及其特色
-
王安石四六研究
-
作者:施懿超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派 苏轼派 王安石四六
-
描述:宋四六在北宋大致发展为两派,即王安石派和苏轼派。“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四六特色的具体分析,认为王安石四六和欧阳修、苏轼四六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四六谨守法度,自成一派,王安石四六尊体的理论和做法在南宋得到响应。
-
王安石变法研究
-
作者:葛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
描述:章: 第一章叙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为了加强皇权,不适当地设置官僚制衡机构(史称冗官),既削弱了行政管理能力,又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和财政负担。二是为了解除北方入侵的危机,不适当地加强军备,导致兵多而不精、将广而不强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和财政负担(史称冗兵)。三是为了消除财政赤字,加强中央财力。 第二章分析了王安石的变法内容。 通过对几种变法措施具体实施效果的分析,看到了王安石变法为扩大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都加重了国民负担,破坏了社会基础: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新法实施的效果和其声称的有很大不同,给国民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新法有许多创新之处,但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变法以削弱大地主的利益来加强财政收入,必然遭到大地主及官僚的强烈反对。 第三章讨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由于官僚体制无法改变,国防需求无法裁军,冗官、冗兵现象没有改变。因此财政支出需求无法下降,新法不得不敛财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故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其次,新法失败的其他原因有:一是政府过多地介入市场活动,使商品经济受到打击;二是变法操作过程中,控制不严密,导致官僚集团贪污腐败,使得变法走样;三是宋神宗对新法态度不坚定。
-
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研究
-
作者:彭艳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 道德 理
-
描述:道德原则、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陆九渊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和“人性本善”的善恶论做为道德依据,支撑着他“尊德性”为首的道德教化论和“发明本心”的道德修养论。道德修养的最终境界就是他的理想人格“圣人”。在分析陆氏的这些道德思想中,将之与同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横向比较,这种比较集中体现“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发明本心”与“格物穷理”等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方面。为了突出陆九渊在心学思想方面的贡献,同时展示他思想理论的不足,文章在心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理想人格论等方面将陆九渊与王阳明两人的学说进行了比较。文章的最后部分是对陆九渊的道德思想进行了评价,从两个方面肯定其进步积极的一面,同时从两个角度揭露出其不足与消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