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43)
报纸
(23)
学位论文
(22)
会议论文
(7)
图书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6)
地方文献
(37)
才乡教育
(3)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20)
2013
(14)
2012
(31)
2011
(25)
2010
(27)
2009
(15)
2007
(19)
2006
(26)
1998
(6)
1992
(6)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2)
文艺评论
(5)
语文教学之友
(1)
文化月刊
(1)
丽水学院学报
(1)
中国市场经济报
(1)
龙岩学院学报
(1)
电影评介
(1)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青海师专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创新
四六
创作
古赋
南丰
周礼
历史故事
南派
现实主义
历史人物
戏歌
古今研究
墨韵
吴炳
古文经学
南宋后期
佛禅
多样性
曾氏家族
袁宏道
诗风演变
女郎诗
儒家思想
北宋
和陶诗
古今典籍
哲学思想
党争
明代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后期创作】搜索到相关结果
398
条
论秦少游前
后期
的诗风
作者:
马良信
欧阳造
来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少游
前
后期
诗歌创作
严重高古
艺术特色
诗风
王安石
创作
个性
《冷斋夜话》
女郎诗
描述:
论秦少游前
后期
的诗风
“临川四梦”与汤显祖
后期
思想的转变
作者:
王卓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思想转变
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
描述:
汤显祖作为明代中后期的戏曲作家,他的思想有同时代人的特点———儒、释、道三者合一;但是这三者在他身上无法融合在一起,而是随时叠现,这也是与当时文人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在看他的"临川四梦"的时候,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矛盾之处的原因。
汤显祖和梅毒
作者:
徐朔方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梅毒
创作
描述:
明代是中西方交通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梅毒此时传入中国。汤显祖亦因此疾致病。病患给他带来的苦痛体验影响了其诗文戏剧的
创作
。
明代
后期
文学思想演变的一个侧面(从屠隆到竟陵派)
作者:
谈蓓芳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宏道
文学思想演变
性灵说
李梦阳
明代
后期
晚明文学
竟陵派
屠隆
新思潮
汤显祖
描述:
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上把明代
后期
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思潮称为晚明文学新思潮。在这一思潮中,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而出现的,是袁宏道的“性灵说”。将“性灵说”的来龙去脉作一番探讨,可以从一
《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
后期
的作品
作者:
龙建国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知远诸宫调》
北宋
作品年代
文学研究
《董西厢》
刘知远
诸宫调
职官
兵制
文化
描述:
《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
后期
的作品
黄庭坚
后期
诗作平淡简放的艺术追求
作者:
梅俊道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平淡简放
后期
诗作
黄庭坚
王安石
自然简放
艺术追求
后期
创作
平淡自然
和陶诗
人格精神
描述:
黄庭坚
后期
诗作平淡简放的艺术追求
朦胧淡月云来去——试析王安石的
后期
诗歌
作者:
蒋小雯
来源: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朦胧淡月云来去——试析王安石的
后期
诗歌
清代
后期
上海地区印刷文化的输入与输出
作者:
潘建国
来源:
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输入与输出
印刷文化
上海地区
清代
后期
古今典籍
雅俗文化
胡应麟
出版业
金陵
临安
描述: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四)载:“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闾阖也,临安也.”这说的虽然是明代的事情,但亦大致概括出了明清以降我国出版业分布的主要情形.书业坊肆,乃古今典籍的聚散地,雅俗文化的传播体,
东方的莎士比亚:论泰州学派
后期
重要传人、戏尉大师汤显祖
作者:
蔡文锦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泰州学派
汤显祖
戏剧
创作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文艺思想
描述:
汤显祖是杰出的戏剧大师,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本文从对《汤显祖全集》的分析,论述了汤显祖与泰州学派的渊源关系及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
王安石废除钱禁:北宋
后期
钱荒的爆发及其影响
作者:
石俊志
来源:
金融博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期的钱禁法令 钱禁法令是关于钱币的禁止性法令,一则禁止百姓铸造铜钱;二则禁止百姓毁钱铸器或挟钱出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