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87)
报纸(56)
学位论文(14)
图书(14)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5)
地方文献 (48)
宗教集要 (8)
地方风物 (5)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51)
2012(39)
2011(35)
2010(34)
2008(29)
2007(35)
2006(23)
2005(19)
1995(15)
1994(16)
按来源分组
视野(2)
奋斗(1)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核地知与行(1)
上海土地(1)
观察与思考(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领导文萃(1)
江苏政协(1)
戏弄道德
作者:李恩柱  来源:杂文月刊(文摘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泛化  王安石  宋代  宋朝  皇帝  士大夫  统治者  变法  现象  台谏 
描述:宋朝的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绪比较炽热。这样说,不仅因为有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警句在,主要是士大夫群体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精神上比较自由,说话办事不必绕弯子,没有战战兢兢、恐惧怀危之感。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能够免除人的精神恐惧,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
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作者:朱栋霖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  昆曲艺术  当代大学生  爱情主题  遗产保护  美学风貌  艺术遗产 
描述: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
经典现象感悟
作者:姜泓冰  来源:大美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扎特  上海大剧院  经典  白先勇  牡丹亭  演奏  朋友  策划  昆剧  网名 
描述:除万难硬是连续三天晚上去大剧院看了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至今不能忘的是她第二场看罢告诉
论“字说”现象
作者:林志强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字学  王安石  今文经学  说文解字系传  《字说》  正字学  汉字教学  “六书”理论  非文字  古文字 
描述:说》在元初以后便散失,全貌不得而知。但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尚可钩稽出五六十条内容,诸如“波者水之皮”、“坡为土皮”、“诗为寺人之言”、“同田为富”等等,足以窥斑见豹。此书的主要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是不问“六书”,昧于形声之旨,把一切文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而对字义作非造字本意的解释,穿凿附会,多荒谬之论。显而易见,从科学的角度看,《字说》对于中国的文字学,其价值是很低的。但是,《字说》式说解文字的现
三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作者:李鑫生  来源: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三株公司  社会变迁  社会学  子公司  企业文化  吴炳新  现代企业家  国有大中型企业  产业结构 
描述:三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李鑫生"三株"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而存在,这是社会各界公认而无人质疑的,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三株应该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三株现象”的联想
作者:高仰山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株口服液  基因变异  药物作用  保健功能  补脾益肾  药品不良反应  药业公司  心理作用  吴炳新  药理研究 
描述:,受到形形色色胃病缠身的广大民众的青昧。在药物作用加心理作用的驱使下,购买
明人作伪现象析论
作者:郭素红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伪现象  明人  社会文化背景  胡应麟  伪作 
描述:胡应麟《四部正讹》云: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①制造伪书的事历朝都有,但是,类似明代出现大量伪作的现象却不多见,因而发人深省。明人作
麻姑山志
作者:  黄家驹编撰  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地方志  麻始山  历史 
描述:麻姑山志
舒同与墨泉
作者:翟伯成  来源:春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舒同  墨泉  清朝  历史 
描述:七十二泉之冠的百脉泉南面,有一墨泉。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墨泉在城(绣惠)南二十里,水色如墨,故名。近观墨泉,拥地而出,黑若墨汁,漫石而流,淙淙有声。泉水淳冽甘美,沏以上等绿茶,色如琥珀,香幽
八拜之交指哪八拜
作者:暂无 来源:文史博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拜之交  《紫钗记·吹台避暑》  金兰典故  历史 
描述: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