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24)
学位论文
(42)
报纸
(27)
图书
(26)
会议论文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10)
地方文献
(6)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
(55)
2011
(42)
2010
(45)
2006
(20)
2004
(35)
2003
(30)
2001
(15)
1991
(25)
1990
(21)
1984
(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0)
文献
(10)
文学遗产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文学评论
(2)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
西藏研究
(1)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英才
(1)
相关搜索词
蜀党
王安石变法
曾氏家族
党争
北宋
国家目标
士大夫
司马光
王安石
北宋党争
士大夫阶层
古典散文
吕惠卿
吕夷简
奸臣
变法改革
国家干预
曾巩
同窗
文学研究
黄庭坚
地方官
神宗
商品经济发展
青苗法
晏殊
科举
南京市
地主阶级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北宋后期党争】搜索到相关结果
921
条
北宋
大家黄庭坚
作者:
张蕾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北宋
江西修水
王安石
欧阳修
书法艺术
黄山谷
独特风格
颜真卿
描述:
上读书颖悟过人,所以他诗文超群,文才出众,23岁就中
北宋
亭台楼阁散文研究
作者:
刘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亭台楼阁散文
意蕴
曾巩
创作实践
描述:
进行的,它的文学发展轨迹与
北宋
古文演进基本吻合。第二章为
北宋
中期、
后期
亭台楼阁散文的发展概述,这一时期集中了
北宋
最为耀眼...
北宋
名臣范仲淹(一)
作者:
萧姝
来源:
社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北宋
推荐人
同窗
晏殊
描述:
北宋
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他人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
振兴
北宋
教育的第一功臣——晏殊与
北宋
教育论略
作者:
何绵山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教育
晏殊
第一功臣
描述:
教育鼎盛和人才辈出,是
北宋
文化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而
北宋
的教育发展与晏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晏殊是振兴
北宋
教育的第一功臣。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晏殊对振兴
北宋
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北宋
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
作者:
方笑一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
北宋
描述:
北宋
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
北宋
居士诗研究
作者:
昝红霞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居士
北宋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陈师道
描述:
绪论探讨了三方面的问题:“居士”具有儒家和佛教两个基本文化渊源,后者中的《维摩诘经》对居士概念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居士的人生特点包括能很好地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调整世间与出世间的生活,以及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居士诗歌
北宋
事功思潮的崛起:以王安石为例
作者:
谢孝明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事功思潮
事功思潮
王安石
王安石
描述:
崛起于
北宋
的事功思潮以“富国富民”为价值目的,以“理财”为形式,以“事功”为内容,围绕这些问题在
北宋
文官集团中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是
北宋
事功思潮发生,发展的主线。本文正是沿此线索对
北宋
事功思潮
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阅读:中学生综合文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家
政治家
文学家
文学家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
北宋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
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
思想家
思想家
地方官
地方官
描述: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临川)人。20岁以前,随父在南北各地游历,看到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疾苦,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考中进士后
从
北宋
后期
文坛看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变法与反变法斗
作者:
范宁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文学创作
政治斗争
反变法
苏东坡
欧阳修
黄庭坚
地主阶级
神宗
苏轼
描述:
皇帝
北宋
熙宁、元丰兴学运动
作者:
曹继英
来源: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兴学运动
描述:
王安石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拔和使用提出了见解,并于熙宁元丰年间变法时付诸实践,培养了一批“德、才、言、事”四方面合格的有用人才,对推动变法起了积极作用。王安石的教育、人才思想,至今仍有可汲取的合理内核。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