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沈遘的使辽初探
作者:邓婷  来源:今日南国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中期  王安石    科学家  政治家  欧阳修  梅尧臣  黄庭坚 
描述:沈遘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从侄,皆属钱塘沈氏。沈括与沈遘主要活动在神宗朝,有别于以欧阳修为首的嘉口名士与苏轼主盟的元口文人集体,属于王安石新党~派的作家,沈遘在北宋中期享有文名,梅尧臣、王安石、苏轼、曾巩、黄庭坚等多与之酬唱,实为一代名流。
“见”到一种的境界:《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王崧舟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相思》  教学实录  “见”  纳兰性德    王安石  乡愁  注释 
描述: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
从汤显祖见葡占澳门风情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疏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触怒神宗皇帝,由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当年十一月迁谪途经澳门,澳门旖旎的风光、繁荣的景象、淳朴的民风使他诗兴大发。 《玉敬堂
诗人的,剧作家的:郭启宏剧作印象
作者:周传家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选材  司马迁  剧作家  王安石  唯物史观  脊梁  英雄史观  民间艺术家  中国历史  报任安书 
描述:并不一定是位高职显者,而常常存在于各个阶层和平民百姓之中。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郭启宏的剧作体现出了这种唯物史观,他笔下的“脊梁”不仅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政治家王安石,还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成兆才、白玉霜等。《司马迁》是郭启宏的成名之作,或者象他自己所说,是他“获得真正艺术生命的起点”。伟大的历
文木山房
作者:吴敬梓  来源:学术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敬梓  《文木山房  《野有死麇》    文》  四始六义  辟雍  《关雎》  《周礼》  《左传》 
描述:吴敬梓失传著作〈文木山房〉在上海发现》和7 月 日涂宗涛《王献唐与吴敬梓〈〉》) 现将《》全文整理刊出,其中每则序号为笔者所加
六义辨
作者:彭声洪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义    表现手法  毛诗序  三体  诗经  表现方法  周礼  三用  周代诗歌 
描述:赋、比、兴、风、雅、颂,《毛诗序》称六义,《周礼》称“六”,于是后人对“六义”或“六”就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各家的解释虽不同,就其大略而论,基本上只有“六皆体”和“三体三用”两。兹依次列举如下:
重字
作者:李盛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绝句  王安石  重复使用  表达  桃花  顶针  作者  夜雨寄北  黄鹤楼  思想内容 
描述:古人作诗,历来把重字当做一忌。除了反复吟咏的古风,和有些顶针连环反复外,律诗、绝句均忌重字。特别是绝句,因为它字数少,犯了重字,内容、路就显得更窄了。因此,
王安石《抬遗
作者:邹然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经    政治改革思想  新义  诗歌  经义  荆公新学  社会变革  解说 
描述: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天下号曰‘新义’。此项工作是在诸多学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王安石既是撰写者又是负责人,
《替你声对不起》昨走进社区-陈郁龙:看这部就像吃农家乐
作者:暂无 来源:三秦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余明陈烨)由陈郁龙执导,西安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发行的二十六集纪实电视剧《替你声对不起》昨日走进社区,与普通老百姓面对面交流。陈导调侃地,看这部电视剧就像是吃一顿丰盛的农家乐
禅趣《题西林壁》
作者:周正举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趣  苏轼  哲理  佛理    海月  王安石  庐山  禅宗  禅理 
描述: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都说此诗是一首哲理。我却认为,此诗是一首禅偈。苏轼所处的时代是禅风大炽的时代。苏轼被人称为“五祖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