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9)
报纸(1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8)
历史名人 (21)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2(5)
2009(4)
2008(4)
2007(2)
2005(2)
2003(2)
2002(3)
1997(2)
1991(2)
1958(1)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6)
艺术百家(2)
戏曲艺术(2)
剧影月报(2)
戏剧文学(2)
黑龙江科技信息(1)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
天津日报(1)
话剧(1)
咬文嚼字(1)
德高艺富,名垂昆史-哭传瑛师
作者:沈世华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气  昆剧  昆曲艺术  《牡丹亭》  剧团  艺术家  舞台  剧目  杭州  国风 
描述:戊辰正月初四,晚上快十一点钟了,有人来叩门,我们想,这恐怕不是一般来拜年串门儿的,必定有事。赶紧开开门,只见马玉森同志面色黯然,没等我们开口,他便语气沉重地说了一句:“先生没有了!”我们立即明白了:周传瑛老师去世了。
星月联辉奏水磨——写在上昆三度晋京之前
作者:俞振飞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蔡文姬  水磨  演员  余音  剧目  程式  观众  牡丹亭  舞台形象 
描述:犹未尽,再想说几句。上昆初次进京,在1979年,为国庆三十周年献演了《蔡文姬》;第二次是1982年,演出了《牡丹亭》《钗头凤》《烂柯山》等;这次正值建国三十七周年,
张世铮昆剧专场书感
作者:陈朗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折子戏  《牡丹亭》  《长生殿》  穷途落魄  东坡剧院  剧目  人物性格  乾隆时期  流行歌曲 
描述:专场,剧目为《烷沙记·寄子》、《贩马记·哭监》和《十...
二摘白玉兰
作者:梁谷音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玉兰  牡丹亭  定比  上海昆剧团  舞台  获白  精萃  昆曲  授奖  剧目 
描述:记得五年前,我演“潘金莲”,荣获首届白玉兰奖,初摘白玉兰,我激动万分,在授奖会上真诚地讲“我是个幸运儿,得奖光荣,但并不是讲我一定比旁人强,不得奖的不一定比我差,只是幸运落在我的头上。我要珍惜这幸运,把它化为力量,鞭策我继续往前跑,在艺术道路上创造再创造,奉献再奉献,要对得起这次幸运”。
面对经典……──观上海昆剧团之新版《牡丹亭》
作者:范晓宁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排演  剧目  观众  艺术家  99年  《牡丹亭》  经典  时间  准备 
描述:面对经典……──观上海昆剧团之新版《牡丹亭》
春香让我提高、给我信心
作者:倪泓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剧  小姐  剧目  演员  张静娴  《游园惊梦》  艺术奖  观众  戏校 
描述:叫画》等。这些剧目我从1986年考入上海戏校昆曲班学
《红楼梦》与戏曲(二)
作者:邓小秋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戏曲活动  《牡丹亭》  弋阳腔  《长生殿》  《西楼记》  《邯郸梦》  薛宝钗  戏班  剧目 
描述:《红楼梦》与戏曲(二)
传奇精华的汇集——《六十种曲》
作者:俞为民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剧本  种曲  毛晋  牡丹亭  汲古阁  刊刻  编选  杂剧  西厢记  剧目 
描述:《六十种曲》是明毛晋编选刊刻的一部传奇选集,共收北曲杂剧1种,传奇58种,改本1种。是保存传奇剧本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传奇选集。毛晋(1599一1659),字子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号潜在,晚年更名晋,别号汲古主人
张军:将昆曲融于心
作者:徐莹  来源:成才与就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上海市  上海昆剧团  表演艺术  文化新人  杰出青年  白玉兰  演员  牡丹亭  剧目 
描述:奖项,异荣膺上海市第二届"文化新人"称号。
昆曲艺术节,创新还是灭杀?
作者:刘红庆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  长生殿  演出市场  苏州  昆剧  京剧  传习所  剧目 
描述:,6个昆曲专业团体分得了大约千万人民币,文化部官员则觉得成绩很大。昆曲自身在上个世纪初就基本消亡了,但是其器官被有效地移植到新起的其它戏曲中去,尤其是京剧中去。昆曲的好演员也因为昆曲的不景气转业表演京剧。85年前的1921年,一群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一群向往古典昆曲表演的中国人在距上海不远的苏州成立了昆剧传习所。昆剧传习所把当时可以找到的纯粹的古典大师聚拢在一起,培养了著名的“传”字辈昆曲艺术家。当时招收了一些8到13岁的穷孩子,在“拙政园”主人、“狮子林”主人等有识之士养育下,从前人身上“传”承了600多出古典昆曲。正是“传”字辈艺术家使得传统昆曲得以复活。到2006年7月第三届昆曲艺术节在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地举办的时候,“传”字辈艺术家只有一个半了。半个是因为他后来改行了。健在的也已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