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6)
报纸(206)
学位论文(116)
会议论文(34)
图书(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40)
才乡教育 (29)
地方风物 (20)
地方文献 (18)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9)
2013(66)
2012(98)
2011(100)
2010(77)
2009(82)
2008(96)
2007(65)
2004(43)
2002(4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7)
农业考古(8)
中国汽摩配(2)
青年文学家(2)
现代农业装备(1)
政府法制(1)
商业故事(1)
中国食用菌杂志(1)
中国经贸(1)
文学界(人文)(1)
春季棚室蔬菜优质高产管理七环节
作者:杨玉石  来源: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优质高产  蔬菜  春季  棚室  过渡季节  王安石  天气变化  春风  气候  环节 
描述:高产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环节。 一、挑选塑膜 第三代功能膜EVA(又称乙烯醋酸乙烯衣膜)。保温性好,过夏后透光率仍能保持60%,防雾滴效果与聚氯乙烯膜相当。生产上可选用0.1-0.12米放宽规格
社会管理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作者:杨宜勇  来源:理论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管理目标  小政府  大社会  社会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有所不为  利益关系  建立健全  社会组织  公众参与 
描述:未来我国社会管理范畴的调整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必须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入手。
科研院所精细化管理的成功实践:访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副院
作者:侯伟华  来源:中国建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科研院所  成功实践  实施过程  重大科技项目  党委书记  不确定性  建材  副院长  跨学科 
描述:所精细化管理拓展了全新的内涵。日前,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益民接受本刊记者专访,介绍了总院本部的成功经验。
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
作者:胡昊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行政法制思想 
描述:动而进行。从古至今,学界对于王安石及其变法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其本人的评价亦褒贬不一、争议颇多,也正因如此,王安石其人其事始终是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
王安石道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儒道兼综 
描述:形成了他独特的儒道兼综的天道观、运动观、历史观、人道观等哲学理论。同时重视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治国平天下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来指导、改造现实政治,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现实中建立起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论《诗经》中的孝思想
作者:陈发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思想  周礼 
描述: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正是立足于孝这一伦理道理,以《诗经》为考察对象,从文本入手分析孝的早期内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并对其背后的原因、作用、与周礼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一番探究,从而对孝这一伦理观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周礼》民俗思想研究
作者:王素珍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礼俗  民俗  本俗 
描述:《周礼》作为"三礼"之一,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其礼学思想。实际上,书中的礼俗及民俗观非常丰富。从民俗学视角研究《周礼》,可以发现,《周礼》不仅对礼和俗有较为详尽的阐释,同时对礼和俗有了分类的尝试,其所
王安石的心学思想
作者:胡金旺  来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心学思想  道义  二程 
描述:王安石的心学思想表现为在由人心做主的前提下确立道义的准则,与一般儒者恪守封建的伦理纲常而画地为牢的思想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王安石的这种叛逆思想因而遭到了他们的激烈批判与反对。王安石思想的心学特色
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作者:胡金旺  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以道自任  君臣观 
描述:上的信息资源。
陆九渊思想与禅宗的相似处
作者:刘海龙  来源:科技探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不立门户 
描述:陆九渊与禅宗思想的类似之处,一是体现在两者对最高本原的肯定和追求,在这里最高本原指“心”。二是两者都敢于破除门户之见,从而使两者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禅宗与心学在中国传播广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