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吴宓的译诗(下)
作者:陈建中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宏  诗歌  翻译 
描述:本文下篇承上篇,深入赏析吴宓的译诗,如《挽歌》(安诺德),又比较吴宓与郭沫若、梁实秋对《鲁拜集》的翻译,表明吴译讲究用字、用韵和节奏,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传达原诗思想和情感。
王安石改诗并无不妥
作者:河风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审美观念  典故  文学创作 
描述:王安石改诗并无不妥
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
作者:张福勋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典故  手法 
描述: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的代表人物。而在此前,则有王安石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尊定了基础。荆公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见出其本领之大矣。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第一人。
从语境的层次性看《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樊静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  对等  对等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译文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
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牡丹亭》汉英语篇研究
作者:樊静华  来源:林区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境  语境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出发,以中国古典戏剧代表作《牡丹亭》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译文是否最大程度上传递了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以及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的可行性。
《牡丹亭·标目》的三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傅张萌 何大顺  来源:海外英语(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翻译  翻译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文学剧本  文学剧本  舞台剧本  舞台剧本 
描述: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论《牡丹亭》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作者:杨玲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文通过对这三个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对比,旨在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影响下,译本的不同以及如何翻译才能最多的传达原文的信息,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剧名翻译杂谈
作者:王文炯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卖花女  毛泽东  《儒林外史》  京剧  鸳鸯蝴蝶派  《牡丹亭》  《李尔王》  《长生殿》  《魂断蓝桥》  《哈姆雷特》 
描述:剧名翻译杂谈王文炯一出戏,叫什么名字,并没有规矩,许多传世名剧,取名极为普通:《牡丹亭》、《长生殿》、《李尔王》、《奥赛罗》、《娜拉》、《俄狄浦斯》。也有深意在焉的:1912年英国上演的萧伯纳一出戏
中国戏曲的外文翻译
作者:潘福麟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艺术  翻译家  西厢记  中国戏曲文学  出版社  人民性  窦娥冤  牡丹亭  中国人民  广大人民 
描述:。一百多年前,外国人不断翻译中国戏曲文学。中国戏曲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
湿的汤显祖和干的翻译
作者:暂无 来源:东方早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白先勇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中国文学作品的性描写,直白多过暗示,臆想多过实际,粗俗多过浪漫幽默,稍显低级。中国文学要想在世界人民面前藏拙,必须得找合适的翻译,而且那翻译的汉语水平不能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