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76)
期刊文章(1779)
学位论文(65)
会议论文(59)
图书(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570)
地方文献 (81)
地方风物 (45)
才乡教育 (44)
红色文化 (36)
非遗保护 (18)
宗教集要 (17)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3(326)
2011(445)
2010(1139)
2009(605)
2003(45)
2002(43)
1992(33)
1990(30)
1986(2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0)
吉林中医药杂志(15)
中医儿科杂志(11)
中国临床医生(11)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9)
中医杂志(8)
江西社会科学(7)
辽宁中医杂志(2)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2)
江苏中医(2)
思任戏曲批评
作者:佘德余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任  《西厢记》  杜丽娘  《牡丹亭》  实甫  汤显祖  戏曲批评  人物形象  封建伦理道德  祁彪佳 
描述: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当时及其
浅析艮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
作者:仵志勇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泰州学派    教育思想  《明儒学案》  百姓日用之学  程朱理学  罗汝芳  黄宗羲  泰州学案  王阳明 
描述:浅析艮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
骥德《曲律》与诗学传统
作者:解玉峰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骥德  诗学传统  曲律  沧浪诗话  曲学  诗学批评  诗教传统  词源  严羽  牡丹亭 
描述: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今之词曲,即古之乐府(骥德《曲律·杂论下》)。自觉地将词曲纳入到诗的传统之下,这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多少反映了词曲创作的实际,因为词曲家们本身
略论学左派对汤显祖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许艳文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左派  汤显祖  思想  戏曲  影响 
描述: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学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戏曲家汤显祖所处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介绍,以探讨汤氏思想形成及《牡丹亭》创作的意义
益谦运用化肝煎治验举隅
作者:钱丽芳  来源:四川中医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剂应用  化肝煎 
描述:益谦运用化肝煎治验举隅
心学研究的新突破——读《陆心学研究》
作者:赵卫东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阳明哲学  新突破  陈白沙  “致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  湛甘泉  陆九渊   
描述:心学,自孟子发其端,象山倡其学,阳明集其成,现代新儒家纠其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若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或主流,那么,心学便是儒家之正宗。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把朱明理...
刘绍铭、润华等相继访问苏大
作者:秋梵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润华  华文文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苏州大学  后现代  学术交流  中文系  研究中心  主义文学  大世界 
描述: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四月中下旬,新加坡作家访问团(一行15人)应中国作协之邀来华访问,团长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主任Edwin Thumboo(唐爱文)教授和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
改革家笔下的改革家──梁启超著《荆公》笔谈
作者:崔春梅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安石变法  变法改革  社会进步  北宋神宗时期  市易法  司马光  中国历史  《饮冰室合集》  历史地位 
描述:改革家笔下的改革家──梁启超著《荆公》笔谈
高产密荚芝麻——益芝一号
作者:张雪艳  来源: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芝麻品种  高产稳产  风雹灾  辽宁省朝阳市  磷酸二氢钾  盖州市  好收成  适应性强  株高  高级农艺师 
描述:的好收成。1998年我们引进该品种试种,在夏季反常的多雨高温风雹灾多的情况下,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在一般品种芝麻亩产只有50公斤左
士祯评点《聊斋志异》条目补证
作者:王清平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士祯  蒲松龄  袁世硕  抄本  批语  渔洋  小猎犬  《牡丹亭》  手稿 
描述:上分条写下”,蒲松龄为了尊重氏,“再亲笔把它分别抄录在原稿上面,每则都冠以‘阮亭曰’一语,成为原稿的组成部分之一”(《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1998年《蒲松龄研究》第一期发表了署名万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