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92)
期刊文章(3064)
学位论文(164)
会议论文(100)
图书(5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447)
地方文献 (424)
地方风物 (93)
非遗保护 (40)
才乡教育 (24)
红色文化 (22)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4(922)
2012(416)
2011(557)
2010(1227)
2009(672)
2008(550)
2007(319)
2004(117)
2002(56)
1995(7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68)
光明日报(16)
浙江学刊(8)
史学史研究(4)
学海(4)
诗经研究丛刊(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鹅湖月刊(1)
传统与世界视域下的朱熹
作者:南坡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道学  中国文化传统  宋明儒学  学术思想  视域  吕祖谦  孔子  朱子语类 
描述:朱熹看传统,钱穆看朱熹,世界看朱熹,形成了三组重要的光束,这"三看",对于现代传统传统的现代,意义深远。
从《周礼·地官司徒》中观儒家人本生态思想
作者:吉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地官  大司徒  教化  生态  人本 
描述:上发端的,其生态思想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再推而广之运用于自然。本文从考据入手,论述了周礼地官中大司徒的执掌、周礼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职官以及由此来证明儒家所独特的人本生态思想。
清初儒家基督徒刘凝生平事迹与人际网络考
作者:肖清和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凝  生平事迹  人际网络 
描述:教进一步传播出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清初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
语文实践不应是过山车
作者:金凤  来源:学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过山车  农村中学  培养学生  语文教学  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  接受性学习  课程资源  创新精神 
描述:时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充当事不关己的听众的情况。面对费时费事的综合性学习,我
《医学碎金》学术特色初探
作者:钱俊华 毕丹 周鸿飞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医学碎金》  学术思想  浙江名医 
描述:本文从古代文献的繁简取舍、经典著作的独特理解、辨证论治的临床体验以及针灸用药的孰先孰后等四个方面,对明代医家周礼编著的《医学碎金》的学术特色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周氏高深的医学理论、厚实的临床经验、重视
从《牡丹亭》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作者:尹丽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和改编本三种演出的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和表演的改编,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作者:梅不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 
描述:》”的多年关注、(演出推广)参与,希望能够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基于历史资料和新近动态,以传播学的眼光和分析方法,尝试梳理以昆曲《牡丹亭》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青春”可能。
《牡丹亭》:一部再现传统美学的艺术作品
作者:唐义发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现形式  戏剧表现形式  剧文语言  剧文语言  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 
描述:《牡丹亭》是代表我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一部佳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内涵,本文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剧文语言特点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论述。
守与变: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辩
作者:秦岭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牡丹亭  昆曲  京剧  戏曲艺术  表现形式  创新  观众  新尝试  艺术价值 
描述:”回应,称“没有争议,我演它干吗”,“我们态度很严谨”;乃至微博上节目主持人曹可凡那句“不要充当指手画脚的‘恶婆婆’,自己固守一方,也不让他人前进半步”的争议性发言——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2012
从《牡丹亭》舞台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作者:尹丽丽  来源:昆明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传播  戏曲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选本和改编本三种演出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表演的改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过程中《牡丹亭》承载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