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崇生命过清明刘绍本
-
作者:暂无 来源:石家庄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自打2008年起始,国家公布将清明节与其他几个传统节日明确为法定节日以后,这个日子越来越受到关注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后来,演变成为纪念先祖和前人的节日,确与此前一、二日的寒食节有关系。传说中的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
-
刘绍勇的“小委屈”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花絮
■本报记者侯美丽
一直笑言“航空公司不能晚点”、在发言环节“分秒不差”的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经理刘绍勇,却在提问环节被问到了“航班延误”的问题。
刘绍勇坦言航空发展目前面临两个
-
有意味的年俗文化刘绍本
-
作者:暂无 来源:石家庄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中国人过春节的活动,恐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上古时代,祖先们的原始信仰是形成年节的重要因素。那时候,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笃信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仙人的神灵都在左右着自己的生存与命运,所以在自然天气变化、农事活动的一些重要日子里,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的
-
读书应是一种生活常态
-
作者:罗崇敏 来源:华夏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种生命 生活 常态 节律 范畴 诗书 自然 装修 传统
-
描述: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而言,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节律。一旦把读书堕入到作秀的范畴,则不足观也。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地瘦栽柳柏,家贫子读书"之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读书传统的国家,中
-
一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蒲柳人家》
-
作者:李辉 来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气息 古典小说 风俗画 刘绍棠 一丈青 地方特色 传奇色彩 作家 眼珠子 水浒传
-
描述:跟随著名作家刘绍棠一起去认识《蒲柳人家》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何满子,一起去欣赏一幅散发着
-
“春节”历史一百年刘绍义
-
作者:暂无 来源:陇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在这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年节称为“春节”过,所以从此算起,“春节”一词的历史到今年刚好是一百年。
春节俗称过年,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
-
老师为何称“西席” 刘绍义
-
作者:暂无 来源:牛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把老师称为“西席”,现在已不多见。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
中国自古以来,“人有三尊,君、父、师”。《吕氏春秋·尊师》中就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既然把老师处处尊为上宾,上宾之位,当然就是坐西面东的席位了。
《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
-
“芦溪街长”刘绍萍
-
作者:陈薇薇 来源:萍乡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他工作的地方不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而是人来车往的大街小巷,他上班的时间不是一天8小时有规律,而是“五加二”和“白加黑”。当人们进入梦乡时,他与队员们却还在巡逻值勤;当有人为非作歹时,他带领队员们勇往直前;当弱者需要帮助时,他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无私无畏,任劳任
-
刘绍喜:从八百元到百亿元
-
作者:零度南方 来源:新智慧(财富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汕头市 广东省 同龄人 海莲 传奇
-
描述:木棚里诞生传奇“宜华”刘绍喜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下镇,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跟着父亲干农活,但改革开放后,他看到周围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赚到了钱,刘绍喜的心开始躁动起来。一家人东拼西凑,凑了
-
刘绍铭:闲话闲适(上)
-
作者:刘绍铭 来源:时代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天已成历史的记忆。有些还可以在中学生的课本中听到回响,如朱自清的《背影》,或俞平伯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我们今天的“小读者”,再也不会有耐心去听冰心的《病榻呓语》了。许地山的散文有鲜明的淑世意识,可惜文字古板无味。梁遇春小品深得19世纪英国familiar essay神髓,有望成大家,只恨天不假年,二十六岁青青的年纪就逝世。 五六十年前的散文,今天还耐读的应该是鲁迅的杂文和周作人的随笔。所谓“耐读”就是文字和内容经得起一看再看。譬如说鲁迅给香港青年讲的话《老调子已经唱完》,今天听来依然有“警世通言”的味道。他说: 老调子将中国唱完,完了好几次,而它却仍然可以唱下去。因此就发生一点小议论。有人说:“可见中国的老调子实在好,正不妨唱下去。试看元朝的蒙古人,清朝的满洲人,不是都被我们同化了么?照此看来,则将来无论何国,中国都会这样地将他们同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