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8)
报纸(11)
图书(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9)
地方文献 (30)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7)
2009(3)
2008(5)
2006(6)
2005(4)
2002(4)
1995(1)
1994(2)
1993(4)
1981(2)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6)
戏曲艺术(5)
中国戏剧(5)
中国京剧(4)
剧作家(2)
同舟共进(2)
中国新闻周刊(2)
文艺理论与批评(1)
长寿(1)
戏文(1)
美,遮不住视线——关于京剧艺术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断想
作者:李小林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大学校园  京剧艺术  断想  传播  视线  巡回演出  浙江大学 
描述:…总之,整个剧场被美淹没了!长达9小时的《牡丹亭》散发出熠熠的光芒、美的光辉!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美到无法抗拒。
为新编传奇京剧《扈三娘与王英》叫好!
作者:陈恭敏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院  心理刻画  《曹操与杨修》  管理体制改革  人物个性  《水浒传》  剧目  新编  俗化  系统工程 
描述:为新编传奇京剧《扈三娘与王英》叫好!陈恭敏《扈三娘与王英》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一段简单情节基础上,加以开掘和丰富.敷衍成为一台大型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惊险喜剧.在京剧向民间传统回归和走向通俗化
美的张扬和被戕害——看新编京剧《杜十娘》康式昭
作者:康式昭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十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冯梦龙  人文主义思想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戏曲  汤显祖  资本主义萌芽 
描述:美的张扬和被戕害——看新编京剧《杜十娘》康式昭
京剧琴师赵旭:行云流水弦上功夫
作者:冯岚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西洋乐器  北京京剧院  胡琴  老师  演奏技法  功夫  京胡  吴炳  人生 
描述:通,把各种曲牌演绎得细腻流畅、入人心脾。 毁了一把好琴 “赵旭,你这干什么呢?”中国戏曲学院的公共食堂里,赵旭正蹲在水房地上煞有介事地刷洗着什么。一位认识他的老师由于好奇发出疑问。 “哦,我看黄老师的琴太脏了,洗洗。”为了能洗干净,赵旭特意到后厨大师傅那儿要了碱面,用热水冲开,一丝不苟地洗刷着老胡琴上的“泥儿”。 “哎呀!你可把这琴毁啦!”说什么也来不及了。懂胡琴的人明白,越是经年拉奏的好琴挂“泥儿”越多,那是琴放在布袋里年年岁岁蹭挂上的松香,至少得有七八十年的“道行”。 著名胡琴教授黄宝炎的一把稀世好琴就这么被稀里哗啦的热碱水给净了身。赵旭清楚记得,黄老师一句责怪的话都没说,只是苦笑了一声。赵旭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毁琴那件事,但凡想起来就悔恨不已。
古韵古腔——宜黄戏
作者:朱建宜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宜黄腔  地方色彩  剧种  江西省  古韵  传统剧目  地方戏曲  京剧  音乐  剧团 
描述:日前,宜黄戏作为江西省19个项目之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黄戏和宜黄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再次显示出耀眼的光芒,这标志着宜黄戏从此进入全新的保护、抢救、利用、继承发展阶段。事实上,几百年来宜黄戏就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人人爱听能懂的语言及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中国各地的舞台,宜黄戏由
杜凉夜的花样年华
作者:沈沧眉  来源: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样  女主角  牡丹亭  桃花  故事  京剧  戏曲理论  明清之际  言情小说  历史比较 
描述:关于《杜凉夜》,有一个被雪藏的题目版本,叫做《杜凉夜的花样年华》,但是在将要翻开的文中,你会发现,除了与《花样年华》这部电影同样华丽丽的悲情哀怨调调外,情节等方面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
风华断续正乙祠:北京最老戏楼重生之路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兰芳  戏楼  湖广会馆  牡丹亭  京剧  北京市  传统文化  昆曲  管理者  老北京 
描述:在北京,正式营业的大小剧场超过25个。如果说在长安戏院、湖广会馆,你可以看到老北京的过去;人艺则与1949年后的新中国相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北京的成长;国家大剧院,它是中外艺术的汇集之地;有没有一个地方,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串联,以剧目来展示这个古老城市数百年来变化的样子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作者:萨苏  来源:东西南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歌舞伎  牡丹亭  女性角色  昆曲  演出  艺术家  艺术形式  梅兰芳  京剧  戏剧 
描述:。 时隔89年,十三代守田勘弥的孙辈在中国上演了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其婀娜的身姿一出现在舞台上,观众中就有人忍不住惊呼——梅兰芳回来了!他,便是被称为“日本国宝级宗师”的坂东玉三郎。 坂东玉三郎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梅兰芳在中国。他的“女形”表演最受人称赞。和京剧中的“男旦”一样,歌舞伎中的“女形”也是男扮女装。令人尤为惊叹的是,舞台上秋波流转、风华绝代的坂东玉三郎,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有熟识他的朋友对记者讲,他的脸庞就像山顶的天气,有种含云带雾的美。 2011年11月,坂东玉三郎获得了有“日本诺贝尔”之称的京都奖的思想艺术奖。然而。和他之前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这其实不算什么。 “女人”之美 坂东玉三郎是日本歌舞伎界一个显贵的世袭称号。
守与变: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辩
作者:秦岭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牡丹亭  昆曲  京剧  戏曲艺术  表现形式  创新  观众  新尝试  艺术价值 
描述:论,并指出媒体“观戏者角度”评论缺失;到报纸刊登文章,直指史依弘由梅派青衣跨界出演昆曲闺门旦“昆味儿不正”、“随心所欲”,受到蔡正仁、张静娴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严厉批评”;再到史依弘的“火爆”回应,称“没有争议,我演它干吗”,“我们态度很严谨”;乃至微博上节目主持人曹可凡那句“不要充当指手画脚的‘恶婆婆’,自己固守一方,也不让他人前进半步”的争议性发言——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2012牡丹亭》已不仅仅是在艺术创新上饱受争议,所有名人对该剧的评论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理论的大讨论。而这场原本以传统戏曲“创新”为论争焦点的艺术批评,也终于“走向了艺术之外”,俨然上升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这一点,恐怕是这场“时尚化创新演出”的始作俑者史依弘自己也不曾料想到的。
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作者:于丹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唱片  戏曲  生命  记忆  男人  京剧  龙江精神  牡丹亭  革命样板戏 
描述:一扇开合在手,那里的女人裙纱明艳,珠翠满头,玉指纤纤,水袖盈盈,为她们的男人追魂寻魄生死缠绵…… 这在一个十来岁小女孩儿的经验系统中是多么诧异的事,这都是“戏曲”吗? 回想起来,其实爸爸的唱片里京剧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