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的青苗法并非“春贷秋还”
-
作者:史言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 中国历史 宋会要辑稿 历史文献 常平仓 纪事本末 文献通考 转运司 资治通鉴
-
描述:食货四、《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六、《文献通考》卷二十一市籴考二常平义仓租税、《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上四等历史文献,青苗法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颁布施行的,其具体办法,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以各地常平仓、广惠仓现有的一千五百万贯石粮米钱币,作为青苗本钱。各路由转运司、提刑司主管,并设常平官具体负责。各州“于通判募职官中选差一员主
-
中国历史上的用人之道
-
作者:周銮书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刘子》 王安石 《资治通鉴》 选拔人才 中国古代 《潜夫论》 孔子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
描述:中国历史上的用人之道周銮书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都重视对人才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整套的制度,需要认真的总结,其中不少有益的思想观点和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中,有关人才方面的资料很多,但学术界缺乏系统的整...
-
宋代冗官成灾的史鉴
-
作者:耿法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宋神宗 冗官 中国历史 官员 廿二史札记 王安石 国家财政收入 范仲淹 转运使
-
描述: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这也是宋神宗下决心起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背景之一。
-
司马光的见识
-
作者:赵秀臣 来源:中国审计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资治通鉴》 见识 中国历史 领袖人物 组织者 编年史 名气 应当
-
描述:当说学问是很不错的。他的政治声望也很高。当时宋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开封,他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打击而退居洛阳15年,支持他的人仍称其为“真宰相”,他虽身在洛阳,却一直对朝延政局有着重大的影响。
-
论吕祖谦“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
-
作者:潘富恩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谦 学术思想 朱熹 陆九渊 治学方法 理学家 学术观点 学术主张 中国历史 社会思潮
-
描述: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他的思想、学风、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祖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特征。所谓“思潮”,就不是只有一种学说定于独尊的地位,而是百川竞流,由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在相互论辩、相互
-
元代农业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评吴宏岐著《元代农业地理》
-
作者:毛曦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农业 吴宏岐 地理研究 农业地理学 历史人文地理 地域分布 借鉴作用 社会价值 中国历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
描述:元代农业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评吴宏岐著《元代农业地理》
-
唐末五代广西籍诗人考论
-
作者:梁超然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末五代 广西 全唐诗 作品 中原地区 诗话 诗歌创作 胡应麟 中国历史 寓居
-
描述:先开。……”③都是认为自从曹邺以后广西的“文运”才兴起,这是事实。唐五代广西诗人在二曹之后,《全唐诗》中存有作品的,尚有五代时的诗人翁宏、王元
-
吴晗和新编韵文启蒙读物
-
作者:刘毅然 来源:新文化史料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启蒙读物 《三字经》 吴晗 韵文 批判地继承 新编 普及知识 中国历史 王应麟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描述:吴晗和新编韵文启蒙读物□刘毅然吴晗同志是我国当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新编韵文启蒙读物的首倡者。韵文体启蒙读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惜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它被冷...
-
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
-
作者:韦石 来源:中小学管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 《周礼》 中国历史 《颜氏家训》 西方国家 封建专制 社会教化 家庭女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
-
描述:历史最悠久和发展最完备的中国家教韦石中国教育史家毛礼锐教授生前曾说:“西方教育家很重视古代希腊的教育,所谓‘言必称希腊’,而中国古代学者也是‘言必称尧舜’。‘称希腊,和‘称尧舜’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并非随便说说。我们要研究中国与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就必...
-
谈谈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和翻案问题
-
作者:史苏苑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始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历史人物 翻案 封建国家 王安石 六国 中国历史 多民族 毛主席
-
描述:一、为什么提出来这个问题?毛主席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