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继光--幸运的将军
-
作者:游任遂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戚继光 明政府 戚家军 浙江沿海 张居正 东南沿海 练兵 训练 将军 谭纶
-
描述:时间,一直到一五五三年。这五年间,他曾参加乡试中了武举;曾两次
-
浅谈对学生构思习惯的培养
-
作者:金哲民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构思 培养学生 习惯 我国古代 文章 作家 叶圣陶 写作 刘绍棠 训练
-
描述:笔写来,顷刻完篇。又如作家刘绍棠在创作之前,总是先在脑子里构思半天,然后再列一个提纲,最后才动笔写下来。由此看
-
喊一声战友
-
作者:雷子明 词 程远 曲 来源:歌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布 战时 训练 速度 暖流 松手 战斗 情感 情形 要求
-
描述:喊一声战友
-
教练应是好老师
-
作者:王瑛 来源:中国体育教练员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运动员 马俊仁 马家军 教练员 老师 队员 曲云霞 培养 农村 训练
-
描述:名震世界体坛的“马家军”是由18个小姑娘组成的,其中“老大”曲云霞也才21岁。这些叱咤赛场的运动员,还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怎么才能把这群来自农村的孩子调教成社会的有用之才?马俊仁既当教练又当老师。
-
学生应是作文评改的主体
-
作者:刘峰 来源:河北教育(综合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学生为主体 学生评改 作文教学 语文教师 组织学 集体评改 同学 字词句 训练
-
描述:学生应是作文评改的主体
-
兵学奇才辛弃疾
-
作者:伍立杨 来源:北京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辛弃疾 特种部队 兵学 南宋 战斗力 江西 战略战术 词作 训练 王安石
-
描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开心校园
-
作者:暂无 来源:意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老师 马铃薯 军训 新生 名句 栽树 黄鹤 训练 大学
-
描述:学生背名句老师问:千里之行的下半句是什么?学生答:万里无云。老师问:前人栽树的下半句是什么?学生答:后人
-
作文应是生活的必需--一次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
作者:刘华俊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作文应是生活的必需--一次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
揣摩写作意图应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
作者:毛昌宁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意图 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 爱国思想 思想基础 “呐喊” 辛亥革命 “蓝色的世界” 中心句
-
描述: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 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
小学历史上册训练题例
-
作者:张德宝 来源:辽宁教育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历史 训练题 大泽乡起义 郑和下西洋 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 我国历史 黄海大战 战国时期 农民起义
-
描述:一、填空 1.__年前的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他们能__行走,会__,会制造工具。____和__就是他们制造的简单劳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