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05)
报纸(470)
图书(143)
学位论文(132)
会议论文(8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38)
地方文献 (353)
地方风物 (73)
非遗保护 (32)
宗教集要 (16)
红色文化 (9)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213)
2012(264)
2011(267)
2010(227)
2008(227)
2007(192)
2005(112)
1987(57)
1960(13)
按来源分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5)
法律文化研究(5)
河北学刊(4)
城市规划(3)
档案学研究(3)
求索(3)
甘肃理论学刊(2)
青春期健康(1)
新远见(1)
广陵书社(1)
广东曲家梁廷楠“小四梦”创作论
作者:陈恩维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梁廷楠  创作论  广东  “临川四梦”  戏剧功能  学术著作  汤显祖 
描述:蕴的精心设计上。“小四梦”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梦”之戏剧功能不断增强,情理意蕴日益丰富的过程。
宋代老子學“以佛解《老》”
作者:江淑君  来源:中國學術年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老子學  以佛解老  蘇轍  王雱  葛長庚 
描述:宋人注《老》,「以佛解《老》」的義理趨向,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直接以摘句的方式,徵引佛典文獻詮解《老子》。被援用的佛典,諸如《首楞嚴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王益区国税局:七项制度打造廉洁形象
作者:刘冰剑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国税局  预防职务犯罪  反腐倡廉  党风廉政建设  监察制度  预警机制  国税机关  领导干部  规章制度  管理体系 
描述:王益区国税局以建立各项廉政规章制度为抓 手,筑牢国税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有力地促进了 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年上半年,组织入库各项税收 9876万元,超收551万元,为王益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章立制防患未然$$ 王益区国税局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以制 度、规章为载体,突出制权、管钱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综合导学
作者:张文芝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土地政策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  导学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王安石变法  奴隶社会 
描述: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
“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理应是制度的终极追求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理应是制度的终极追求
一场没有媒人的婚姻悲剧——从古代婚礼文化角度重新阐释《卫风
作者:何宗英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卫风·氓》  淫奔    周礼 
描述:《卫风·氓》是一篇典型的以弃妇口吻所作的诗篇,对于诗中的这场婚姻的悲剧,很多人都把责任归咎于男子的“二三其德”。本文试从周礼的婚姻文化角度对这场婚姻悲剧作重新解释。
管仲法制思想研究
作者:张力 刘运亚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仲  法制思想  周礼 
描述:研究管仲的法制思想应以《左传》、《国语》所记为基本依据,再参照《管子》经言部分来进行。“以法治国”的法制观念,礼法并重的法制原则,“令顺民心”、“且怀且威”的法制指导思想是构成管仲法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古礼考释三则
作者:王志  来源: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缦乐  委质  策死 
描述:本文主要对先秦古礼中三个问题作一点考释,本文认为:《周礼》缦乐指的是曲调缓慢之乐,并非杂声;周代贵族使用乐舞人数因等级不同而有定数,但有时乐舞或源于外邦馈赠,其人数则与一般礼法规范有别;先秦时期君臣
周礼》祭祀词语研究
作者:陈勤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祭祀词语  词源义  命名特点  古文化 
描述:集中、系统地研究,可以勾勒出先秦汉语词汇某一方面的大致轮廓和面貌。论文全面整理了《周礼这四类祭祀词语的词条,共285个。并探讨了其中28个祭祀词语的词源义,希望以此能为汉语词汇史的建立和完善提供
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
作者:周书灿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周礼》学  20世纪以前 
描述:本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可信度,同时也使得该书的史料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同时,由于缺乏对该书主体思想等一系列问题作宏观的理论分析,制约着《周礼》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