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8)
报纸(410)
图书(66)
学位论文(40)
会议论文(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7)
地方文献 (362)
地方风物 (35)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19)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1)
按年份分组
2014(227)
2013(74)
2006(41)
2003(36)
2002(35)
2001(42)
2000(34)
1999(29)
1998(33)
196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3)
外语与外语教学(18)
江西社会科学(4)
中国妇女(英文版)(3)
江西戏剧(3)
英语研究(2)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艺海(1)
中学生(1)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试论《》的荒诞特征
作者:田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荒诞性  试论  戏曲创作  唐人传奇  古典戏曲  《秃头歌女》  不合情理  人物性格 
描述:“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欧美戏剧史上 一个重要派别。但是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 现方法在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创作中早已 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我国古代的荒诞戏 剧与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在剧情构筑、主 题传达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 异是由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所决定 的。$$ 一、“荒诞”的含义及其在
佛教思想对《》创作的影响
作者:宋霞霞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      禅宗  禅宗 
描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奠定了他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其中的《》,始终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在佛教的大框架下杂有比较浓厚的"万事无常"、"诸色皆空"、"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出世思想。
》的悲剧意蕴解读
作者:宋霞霞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意蕴  悲剧意蕴  王政理想  王政理想  出世  出世     
描述:》反映出了作者一种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心理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也是汤显祖人生悲剧的写照。作者王政理想破灭后,欲以自由精神超脱俗世,却始终割舍不断一"情"字
试论《》的荒诞特征
作者:田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学研究  中国 
描述:试论《》的荒诞特征
“乌托邦”,还是“封建保守主义”?--关于《·风谣》
作者:怀玉  来源:争鸣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乌托邦”,还是“封建保守主义”?--关于《·风谣》
《牡丹亭·劝农》与《·风谣》的同异
作者:万斌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劝农》  《劝农》  《风谣》  《风谣》 
描述:《牡丹亭·劝农》和《·风谣》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汤显祖政治理想的艺术寄托,其人物形象,则是他从政实践的形象写照;两折戏的不同点,在于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虚实繁略,相映生辉。
假作真时真亦假:论《》的梦幻与现实
作者:刘琳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梦幻  梦幻  现实  现实 
描述:汤显祖的戏曲作品《》虽然并不像他的《牡丹亭》那样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但其在写梦方面,梦境与现实处理的微妙自然,真真假假,显示了高度成熟的技巧与复杂的思想.成就斐然,并不输于《牡丹亭》。
关于《》第二十四出《风谣》及其他
作者:徐朔方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风谣》  思想性  紫钗  汤显祖  侯外庐 
描述:侯外庐同志的《论汤显祖“紫钗”和“”的思想性》(《新建设》1961年7月号)一文,
》集唐诗的整理与注析:兼对《〈〉评注》相关注
作者:李小兰 黄建荣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集唐诗的整理与注析:兼对《〈〉评注》相关注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中的“美”。她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美,典故美,节奏美。翻译中应当通过对其中意象的展现及意象之间的有效组合来体现其意象美;典故美也要在译文中呈现出典故并在必要时可向译语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节奏美则重在突出节奏上的美感以体现其感染力,而不是偏重于过多细节的翻译。第二章写男主人公柳梦梅唱词中的“智”。他的“智”分别表现为遣词用字,典故古语的活用和譬喻。遣词用字的翻译应当着重突出重点字词的巧妙运用并适当地进行变换;翻译诗词典故的活用则要突出典故古语与其言辞的互相渗透;譬喻则应在译文中将本体喻体明白地展现给译文读者。第三章写丫鬟春香唱词中的“俏”。她的“俏”体现为对话中的谐音和环环相扣、打油诗以及词语对应。谐音的翻译应当选取“和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环环相扣则要求译文的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打油诗的翻译重在形式及词语的通俗性;翻译词语对应时则要呈现出相互对应的词语并保证语义畅通。第四章写私塾先生陈最良“迂”。他的“迂”主要表现为他的自嘲,思想僵化和牵强附会。自嘲的译文应当诠释出其自嘲的语义;思想僵化的翻译可以运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体现;牵强附会则要求翻译时要重点运用形式相似但语义差异较大的词语诠释。只有将人物个性化的唱词在译文中予以展现,才能为译文读者提供与原文表达效果相似的译文,从而使译文读者感受到《牡丹亭》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