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积、立国学、出高致:简评高宇著《古典戏曲导演学论集》
-
作者:金式 来源:戏剧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导演学 汤显祖 戏曲艺术 表现方式 戏剧发展 焦菊隐 舞台演出 中国戏剧 艺术家 布莱希特
-
描述:脚本到剧场演出之间,竟没有阐释并体现剧本主题,将歌、舞、科、白总其成,赋以形,付诸演出的中心人物,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前辈艺术家焦菊隐、欧阳予倩
-
冯梦龙年谱引论
-
作者:徐朔方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苏州 十七年 科举 汤显祖 崇祯 通俗文学 封建社会 卓越贡献 流传过程
-
描述:遂平妖传》按照原本加以补足,《新列国志》则比余绍鱼本有显著提高,两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收集整理晚明通俗文学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冯梦龙出生于明末,比汤显祖虽只迟了二十四年,情况却已大异。在汤显祖
-
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
-
作者:姚文放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氏 戏曲创作 戏剧美学思想 王骥德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汤显祖 文词 格律 《曲律》
-
描述:在许多方面流露出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和趣味,较之李贽、徐渭、汤显祖来,已有了较大的倒退。 王骥德针对明中叶以降戏曲创作解除束缚、自由放达的趋势表达了“还其古初,起兹流靡”的愿望。这一愿望构成了他写《曲
-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其渊源
-
作者:张志合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教 宋明理学 政治思想 正确评价 三言 汤显祖 渊源 正确理解 唯心主义
-
描述:确理解冯梦龙的作品,首先应当研究冯梦龙的思想,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正确评价“三言”及
-
《中国梦》——导演的话
-
作者:黄佐临 来源:戏剧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座谈会 祖国 说明书 导演构思 汤显祖 经济独立 美国青年 惨淡经营 演出
-
描述:娘明明,原是酷爱芭蕾的,后又被“光荣地选拔”去学戏曲。中美复交后侨居美国几十年的外公接她去深造,但到了“天堂”一切都不是象传说的那么如意,书不想读了,要求经济独立。外公给她买下一个餐馆、自己惨淡经营。周围不少人追求她,其中有个比较谈得来的美国青年
-
《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
-
作者:叶树发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美学嬗变 程朱理学 明中叶 罗汝芳 以情格理 “情” “理”
-
描述: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塑造了杜丽娘的动人形象,但对于《牡丹亭》的主题,自其问世以来,直至今日,仍是众说纷纭。其中又以下面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一、反对包办婚姻。二、以死来追求爱情
-
《牡丹亭》的双重文化题旨
-
作者:张海鸥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重文化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至情 文化指向 再生原型 反现实 灵魂不死 “情至”论
-
描述:本中通过“情至”论的直接宣扬并借助梦幻原型模式、死亡——再生原型模式展示了这双重文化题旨。 汤显祖认为情是高于生和死的生命第一要义。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
-
《藤花亭曲话》摭谈
-
作者:齐森华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作家 戏曲批评 戏曲史 艺术成就 汤显祖 长生殿 艺术风格 作品 藤花亭曲话 雷同化
-
描述:们研究与珍视的。
-
郑之文行实系年
-
作者:徐朔方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行实 万历 汤显祖 麻姑 名妓 钱谦益 守真 杂剧 通志 妇人
-
描述:引论 如果只有月亮和几颗明星,夜晚的天空将显得单调乏味。戏曲史上有伟大的杰出的作家,也有二、三、四流的小家,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没有大家,看不出一个时代所达到的发展高度,没有异采纷呈的众多才人也显不出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全部风貌,并
-
石门洞摩崖石刻
-
作者:吴锡鑫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摩崖石刻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 森林公园 摩崖题刻 郭沫若 汤显祖 谢灵运 省人民政府 风景区
-
描述:单位.自南朝宋的谢灵运、盛唐的李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元末刘基少年时的老师郑复初、明代的汤显祖、清朝的阮元,直至当代文豪郭沫若等都曾为石门洞赋诗题词,保留至今的摩崖石刻有117处之多(其中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