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儒之争: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考辨
-
作者:张学强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儒之争 陆九渊 教育
-
描述:作为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的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从其性质来说,则属于儒家,从其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对佛教教育思想的批判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朱熹之以陆学为禅学主要是从其外在方法论的特征而言,并非深入到其内在的思想属性。
-
秦穆公“厚币迎蹇叔”之“币”非货币辨
-
作者:陆荣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穆公 货币 流通手段 史记 本纪 周礼 礼物 大夫 农产品 作为
-
描述:《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着一件事,“五羖大夫”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了一个“贤”人,名叫蹇叔。而思贤若渴的秦穆公马上便“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林剑鸣先生在颇有影响的《秦史稿》中说,这里的“币”,“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秦史稿》第60页)。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
夏承焘《张子野年谱》辨误
-
作者:姜书阁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谱 夏承焘 辨误 宛陵集 嘉禾 吴子 屯田 长安 晏殊 通判
-
描述: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夏承焘《张子野年谱》关于张先“为嘉禾判官”和“知渝州”的系年提出商榷;并论证张先并未于皇佑五年“重游长安”,所谓“苏轼之友赵子野”当是“吴子野”之误。
-
明中叶学者的儒释之辨:以王守仁、罗钦顺为例
-
作者:陈志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罗钦顺 儒释 明中叶 理学家 儒家 陆九渊 佛教 宋代理学 王阳明
-
描述:策,地方官学、书院的教材,也离不开朱学的典籍。宋代理学兴起之际,面对着以释、老二教作为对手的环境,理学家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从理论架构上吸取佛教和道教的精华;另一方面,在建构了理学自身的体系后,又对佛
-
古籍辨伪私议(有关古籍整理研究的若干问题之四)
-
作者:姜亮夫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整理研究 古籍辨伪 真伪 先秦古籍 先秦典籍 古籍整理 先秦文献 颜之推 伪书 王应麟
-
描述:、陈振孙、杨慎、胡应麟等人尤善为之。清人全祖望、阎若璩、万斯大、斯同兄弟、黄宗羲、顾亭林、姚际恒、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俞正燮等人都各有著作,直到现代不衰。
-
孙奇逢“严儒释之辨”思想论评
-
作者:李之鉴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奇逢 陆九渊 禅学 道学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明清之际 宇宙观 指导思想 主导地位
-
描述:公允。因为程朱亦是道学,毕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它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当心学夺理学而居主导地位之后,又推波助澜,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明政权的崩溃,汉民族的败亡。这个责任陆王岂容推卸?然程朱也不得辞其咎。客观地讲,道学同禅学本来就有不解之缘,这在宇宙观上反映是非常明确的。因而说作为道学的心学派理学派,不管怎么高举孔孟旗帜,但都摆脱不了同禅学的干系。
-
陆九渊心学中的“心”、“本心”——陆九渊心学九辨之六
-
作者:涂宗流 来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 本心 人心 道心
-
描述:”的“心”(人脑 ) ;“本心”、“良心”、“赤子之心” ,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
《玉茗堂批订董西厢》辨伪
-
作者:徐朔方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董西厢 遂昌 屠隆 十三年 袁宏道 霍小玉 辨伪 戏曲作品 署名
-
描述:,邑在万山中,人境僻绝。古厅无讼,衙退,疏帘,捉笔了霍小玉公案。时取参观,更觉会心。辄泚笔淋漓,快叫欲绝。何物
-
唐代民间养马盛衰考--《资治通鉴》辨误
-
作者:马俊民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养马业 资治通鉴 监牧养马 唐代前期 中国封建社会 新唐书 马政 司马光 辨误 王应麟
-
描述: 唐代国家监牧养马之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民间养马业也曾得到充分发展的事实,却被忽略了。王应麟在评论历代马政制度时竞说,“牧于官而给于民者,唐也”,根本抹煞了唐代民间的养马业。而且,对唐代前
-
“周公制礼”考辨——兼与杨华先生商榷
-
作者:史学善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公制礼 “制礼作乐” 周公摄政 《周礼》 礼乐制度 《周官》 《仪礼》 考辨 文化建设 《十三经注疏》
-
描述:本文通过对“周公制礼”的质疑,从论据和论证方法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讨论,重新肯定了周公制礼的历史事实,指出:“周公制礼”是千古不变之论,“无反征不疑”应是解读文化传承史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