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
-
作者:罗志田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轻松愉快 常态 学校 仁者 生活 学生 乐山 烦恼 智者
-
描述:学生天天处于"不亦恼乎"的状态,老师也绝不可能轻松愉快,于是大家都在烦恼郁闷中生活。这正是今日学校的常态,却绝对不应是学校的常态!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时代,愉悦似乎是个常态。就连
-
品其文,学其人
-
作者:沈建军 来源:教书育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开创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 古文运动 苏轼 王安石 最终目标 人格魅力 抑郁
-
描述:些大家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可见的,而且有不可见的,也就是他们的精神。唐宋八大家,多属于不得志之人。官做得最大的当属王安石了,但仍然是抑郁隐居以终余生。对于柳宗元、苏轼,虽名闻
-
王安石学记研究
-
作者:周杰 王燕来 来源:长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记 立意高远 构思技巧 高度重视 文章写作 家国情怀 寄托遥深 关键环节 现实性
-
描述:之兵谓之乌合。"~②政治家的家国情怀,使得王安石尤其注重文章的立意,他的学记,现实性强,寄托遥深,因而显得立意高远,在同时代人中
-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诠释学
-
作者:刘磊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诠释学 实践
-
描述:陆九渊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学说被一些学者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冠以"生命实践诠释学"、"依他诠释学"和"实践论诠释学"等名称。其实,陆九渊的学说并非伽达默尔式的哲学诠释学,而是施莱尔马赫式
-
朱熹《周礼》学研究
-
作者:周慧珺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周礼 礼学
-
描述:朱熹是南宋儒之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很多领域对后之学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朱熹的《周礼》观,对理解朱熹的礼学思想颇有参考价值,对学界关于《周礼》的争论也是种推动。
-
教育孩子 贵在引导——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读后
-
作者:董广文 来源: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哲学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 教育家 思想体系 心理特点 知行合一 教学实践 示教 陆九渊
-
描述:未脱离过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他从“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旨出发,大力宣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
-
再论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
-
作者:彭适凡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昌县 南昌地区 太湖 《太平寰宇记》 豫章郡 《滕王阁序》 原始居民 《水经注》 郦道元 灌婴
-
描述:再论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彭适凡南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英雄城市。对于这一地区的先秦历史状况,有关古文献里基本不曾提及;对于汉以后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文献
-
古代戏曲选本中的《牡丹亭》改编
-
作者:赵天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选本 戏曲选本 牡丹亭 牡丹亭 改编 改编
-
描述:戏曲选本所反映的主要是《牡丹亭》折子戏的改动情况,戏曲演员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原本进行加工提炼。他们删除繁文赘曲,添改曲文人物,增饰宾白科浑,添注身段表演、穿关道具,调整行当角色,使这些单折凝聚起丰富的表演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使《牡丹亭》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永葆艺术的青春。
-
我国古代德智思想概观
-
作者:钱广荣 来源: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孟子 代表人物 尊德性 朱熹 老子注 陆象山 概观 良知良能 思想
-
描述:弼说得最明白:“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注》)(二)指“物性”,即物的“德性”,与“天道”相对应。古人有种看法,认为宇
-
古代散文丛书 曾巩散文选集
-
作者: 北宋 曾巩 高克勤编 徐柏容 郑法清 来源: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散文 古典散文 作品集 作品集 中国 中国 北宋 北宋
-
描述:古代散文丛书 曾巩散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