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学之路重在综合修养:评杨炳延书法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艺术品鉴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终以“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为求学之本。渐成劲美峭拔、刚柔相济之书风。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的书法展览,出版《杨炳延书法作品选》、《杨炳延书作》、《中国美术馆与书法》等。
-
清代李宗瀚文学、书法及其收藏(下)
-
作者:黄阳兴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翁方纲 嘉道年间 李氏 碑帖 书法家 文人士大夫 法式善 收藏家 虞世南 拓本
-
描述:当时文艺界大多数的名流,如翁方纲、法式善、曾燠、秦瀛、英和、斌良、陈用光、欧阳辂、潘世恩、郭尚先、朱桓、吴嵩梁、顾莼、叶绍本、朱方增、阮元、陶澍、张维屏、朱鹤年、顾皋、彭邦畴、邓显鹤等乾嘉至嘉道年间著名的文人雅士,且多与其有诗歌唱酬或书画交流。李宗瀚与文人
-
清代李宗瀚文学、书法及其收藏(上)
-
作者:黄阳兴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成就 清代 虞世南 丁道护 收藏家 书法家 文学 褚遂良 翁方纲 李氏
-
描述:者草撰本文以求教于方家①。李宗瀚(1769-1831),字公博,一
-
李瑞清、陶行知书法教育之比较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陶行知 书法教育
-
描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身处教育转型期的李瑞清、陶行知,大力提倡书法教育,并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由于二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无论从学科设置到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受众的侧重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
自我的回归:镜像理论视野下的杜丽娘
-
作者:谭凤姣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镜像理论 《牡丹亭》
-
描述:《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
-
框架理论下看《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翻译比较研究
-
作者:刘庚玉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 牡丹亭 牡丹亭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
描述:略,对《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中文化意象进行研究,比较不同译者对的文本内容理解以及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见解和视角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
浅析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猫》为例
-
作者:强婧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创作内容 角色塑造 舞台表现
-
描述:深刻地领会我国戏曲的魅力所在。
-
探究《牡丹亭》中蕴含的感性资源——兼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作者:张春蕊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中晚明 中晚明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感性资源 感性资源
-
描述: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至情”之说在其《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牡丹亭》这部作品,旨在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中晚明时期的审美文化的特点并进
-
周礼全对格赖斯隐涵理论的发展
-
作者:陈道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Grice ZHOU Liquan implicature pragmatics
-
描述:道德的和社会的合作准则.周先生所说的隐涵不仅包括了格赖斯的谈话隐涵,还包括了他的非谈话隐涵;不仅包括了格赖斯的非约定隐涵,还包括了他的约定隐涵.二是认为所有隐涵都是应用了合作准则或语境这些语用因素后而产生的,因此“隐涵”是话语的语用意义而不是语义意义,而格赖斯认为约定隐涵是一种仅仅根据语义规则或广义语义规则的意涵.
-
Takens理论和小波分析在非张性预测中的应用
-
作者:周佰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给出了数据嵌入技巧的理论保证.|Prediction, As a basis of human activities,is p1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