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88)
期刊文章(2056)
学位论文(49)
会议论文(47)
图书(3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939)
非遗保护 (54)
地方文献 (37)
才乡教育 (20)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5)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480)
2013(331)
2011(701)
2010(566)
2009(349)
2008(243)
2004(63)
1999(33)
1984(26)
1931(3)
按来源分组
商丘日报(6)
经济日报(5)
作家文摘报(4)
钟山(4)
城市快报(3)
中国质量报(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1)
渭南日报(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绍棠同志的贺信
作者:刘绍棠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中国社会主义  文艺学  文艺问题  理论研讨会  文艺事业  战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患重感冒  奇勋 
描述:欣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即将成立,并举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问题理论研讨会,我感到欢欣鼓舞,特向同志们、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的战友们,致以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我的心在和你们的心一起跳动.
我为巍排《夜奔》
作者:侯长治  来源:中国电视戏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生  昆曲  王益  女演员  玉山  表演特点  建院40周年  林冲  南派  演排 
描述:女演员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属不易。”
郎不敢题“糕”字
作者:温朝公  来源:朔方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禹锡  用字  六经  周礼  掌教  清明  白居易  子京  重阳节  口语 
描述:唐朝名诗人刘禹锡,用字非常严谨。据说不是六经上用过的字,他都不肯用。如咏清明诗句“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似乎采自民间口语,并非出自经典,但据后人攷证,《周礼》:“小师掌教箫”之下,有一条小注云:“如今卖饴饧者所吹也”,才知道“饧”字也是六经注所有的。又如,刘禹锡重阳节咏诗,想用“糕”字,但是因
悼念绍禹同志
作者:暂无 来源:心理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共产党党员  美国俄亥俄州  清华学校  新津县  四川省  教育家  心理学家  理事长 
描述:绍禹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绍禹同志是四川省新津县人。1900年5月生,1981年3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绍棠和他的老师
作者:陈援  来源:中华儿女(海外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北京二中  高度近视  高中语文教材  大运河  中学数学  孙犁  数学教师  《背景》  古典文学 
描述:绍棠和他的老师
运河之子绍棠
作者:暂无 来源:希望月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运河之子绍棠
绍棠小说的民族特色
作者:栗华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小说语言  民族特色  作家  古运河  扶弱济贫  民俗风情  《阿Q正传》  乡土文学  传奇色彩 
描述:因此而称绍案是绝妙的风景画家.在这田园诗般的风景画中,还有那满载民族文化的民族风俗.新春佳节大年夜,全家
绍棠与胡耀邦的交往
作者:祖丁远  来源:江苏政协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胡耀邦  二十年  中心议题  社会主义  交往  大运河  写作  创作道路  乡土作家 
描述:忘年之交1992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前门西大街红帽子楼拜访著名乡土作家绍棠,那天下午整整四个小时,坐在绍棠的书房里,他向我娓娓道来,滔滔不绝,谈得很多很多。中心议题谈他一生命运的坎坷经历和他
绍棠乡土文学的艺术风格
作者:王秀玲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  绍棠  传统的表现方法  艺术风格  地方特色  作品  小说艺术  地方色彩  中国古典小说  口语 
描述:、粗鄙的东西。我们看一下他的《蒲柳人家》:望日莲去运河滩上打柴,为了避嫌,要带上小满子;七夕之夜,她烧起三柱高香,在朦胧的月光下穿针引线,求月老儿保佑她婚姻如愿。此外,望日莲的情人周檎与其他人如何商议打鬼子、除汉奸,摆渡人柳罐斗在“鬼节”那
胡耀邦与绍棠的忘年交
作者:晓言  来源:山西文史资料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胡耀邦  大运河  文学创作  团中央  开门见山地  作家  乡土文学  密切联系群众  空前高产 
描述:不住,喜欢动,所以注定是不会成‘家’的。”绍棠从谈话中明显感到胡耀邦对文学充满着喜爱,这使他有一种寻到了知音的感觉。 1957年春天,绍棠因为在北京的一次文艺界座谈会上发表了过激的谈话,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