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感题材文学作品的学习
-
作者:张方健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情感 学习 题材 元好问 牡丹亭 汤显祖 名句
-
描述:?谁不赞叹?谁不欣赏?
-
一方水土、一方情-刘绍昆个人油画作品展
-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油画作品展 《一方水土》 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油画学会 个人 研究生班
-
描述:2010年7月24日,由广西美术家协会、榜样·中国-东盟艺术馆(以下简称榜样艺术馆)联合举办的<一方水土、一方情--刘绍昆个人油画作品展>将在榜样艺术馆开幕.
-
情即理:阳明心学对《牡丹亭》情理关系的影响
-
作者:丁芳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
-
描述:成的哲学转向深有关系。心学主张本心至善,反对视理与气为对立存在的两物,以致客观上为"恶"的存在提供论证。在心学学者看来,未迁于外物、发乎本心的真情、深情即是纯善的,情与理乃"为物不二"的关系,情即理
-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
-
作者:储炎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达观 为情作使 劬于伎剧 禅学 儒家救世情结
-
描述:实际影响等等因素的交互,最终坚定了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的人生道路。
-
晚明狂禅风潮与汤显祖的“情至”理念
-
作者:柳旭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明时期 汤显祖 狂禅 风潮 居士佛教 阳明心学 文学思潮 兴盛
-
描述:明季,佛教丛林出现了“混融三教”的局面,居士佛教亦极为兴盛,以“良知”为本体的阳明心学应时而生,并于晚明时期发生流变,衍生出“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风潮。在此狂风禅韵的浸润下,汤显祖的“情
-
一样别梦两样情:李煜、晏几道梦词解读
-
作者:刘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煜 晏几道 梦词 内容指向 情感基调 抒情方式
-
描述: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词人晏几道在词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且都以情见长,其作品中强烈的抒情性一直是词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拟从两人的梦词切入,比较其内容指向、情感基调和抒情方式的差异,从而显示两住词人不同的风格特色.
-
从常用意象看晏几道词中“情”的遥远与虚幻
-
作者:吴昀珊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山词 意象 书信 酒 梦
-
描述:晏几道的小山词虽取境狭窄,但他在小令中呈现出的至情世界让他在词界占取一席之地。小晏词多抒发离别与追忆的愁怨,所用意象集中在书信、酒和梦上。这些意象使小晏词的情体现出一种与现实遥远相隔,不可触碰的虚幻
-
情系临川文化:抚州师专80年代以来临川文化研究综述
-
作者:张世俊 黄建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研究综述 抚州师专
-
描述:本文对我校80年代以来进行临川文化研究的状况作了全面回顾,从研究指导思想、研究阶段、研究队伍、研究阵地、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不足等方面给予了综合评述,并对我校今后的临川文化研究前景作了简要展望。
-
《牡丹亭》舆《杜麗娘慕色還魂》“萝”“鬼”情節分析
-
作者:谢旻琪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杜丽娘慕色还魂 杜丽娘慕色还魂 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情節分析 情節分析
-
描述:本文介绍汤显祖脍炙人口的戏剧《牡丹亭》,无疑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所造成的风潮,可说是历久不衰。其中对於“情”的探讨,是《牡丹亭》最大的讨论主流。杜丽娘多情、反叛、梦病,继而殒命、还魂,汤显祖
-
姹紫嫣红随类赋彩 赏心乐事情采自凝:以《牡丹亭》英译为例看
-
作者:朱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 台词唱词译本 台词唱词译本 字幕译本 字幕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
描述:并向世界介绍传播,尤显必要与不易。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音乐、舞蹈、绘画、表演、语言等要素为一体。与诗歌、小说、散文相比,戏剧又兼具有文学性和表演性。根据戏剧本身的双重属性,戏剧翻译一般可分为用于文本阅读和用于剧场演出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剧场演出译本细分为演员台词唱词译本和剧场演出字幕译本,并探讨了各类译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本文以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英译为例,从戏曲唱词、韵文台词和散体台词三个角度抽取样本,根据笔者提出的依用途不同而细分的戏剧翻译策略,将白之、张光前、汪榕培和青春版昆曲演出时的剧场字幕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四个译本各具特色,并进一步说明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用途不同--前三个译本用于文本阅读而最后一个译本用于剧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