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同调的田园牧歌:汪曾祺与刘绍棠小说创作比较
作者:朱妍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汪曾祺  刘绍棠  田园乡土小说  比较研究 
描述:风土民情的描写,讴歌乡下人民健康纯美的人性,以一曲曲纯净优美的田园牧歌为躁动不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虽然同为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两人的作品仍存在着许多异同。本文便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并期待从不同方面探讨影响二人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乡土小说及田园牧歌式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做了简单的梳理,引出本文所要比较研究的两位作家——汪曾祺与刘绍棠,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题材选择、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三个角度对汪、刘二人相同的创作取向进行比较分析。共有三小节:第一节,相同的题材选择;第二节,共同的思想主题——爱与美;第三节,相似的人物形象类型。第二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二人作品的不同之处进行具体阐述。共有两小节:第一节,不同的文化传承,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影响两人作品的两种不同文化风格——吴越文化与燕赵文化;第二节,不同文化的表现形态,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对二人小说中人物精神气质与小说中“水”之意象以及小说语言风格的相同与不同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第三章:探讨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分析影响两人创作风格的因素。共有三小节:第一节,成长环境——“士大夫”与“农民的儿子”;第二节,生活经历——磨难之后的豁达、感恩;第三节,学习经历——京派与“荷花淀派”。结语:总结全文,对汪曾祺与刘绍棠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价值评判,肯定他们在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成就与贡献,同时也对他们在创作上的局限进行反思。
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作者:房春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戏剧  诗歌语言  文体选择  牡丹亭  英译本 
描述:汤显祖戏剧中诗歌语言“”的文体选择—《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要把英雄模范永远放在心上——李纪恒看望慰问龚此里家属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晚9时38分,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龚此里的家里。 “家里都还好吗?中秋节、国庆节就快到了,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秦光荣书记,来看看你们。”一进门,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
全省抗旱救灾专题工作会议在召开 全力夺取抗旱救灾工
作者:暂无 来源:曲靖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毛克宽 张俊)昨日,全省抗旱救灾专题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措施,切实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全力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胜利。  今年以来,由于全省总体降水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导致滇中、滇东北
沙琅江奏响英雄——追记勇斗歹徒牺牲的联防队员吴炳军(图.
作者:暂无 来源:茂名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沙琅江奏响英雄——追记勇斗歹徒牺牲的联防队员吴炳军(图.
师大教育硕士流动站落户庆云 徐春福出席揭牌仪式
作者:暂无 来源:德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师大教育硕士流动站落户庆云 徐春福出席揭牌仪式
携钢琴专辑《无声》来榕薛啸秋:飞出的音符应是快乐的
作者:暂无 来源:福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携钢琴专辑《无声》来榕薛啸秋:飞出的音符应是快乐的
律文采俱工,案头场上两擅(上)-论吴梅的《霜厓三剧》
作者:王卫民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杂剧  作家  湖州  义士  汤显祖  创作实践  舞台演出  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 
描述:》、《钗凤词》、《长宏血》、《义士记》等十余种。1933年,
沈璟的学成就-江苏古代戏曲家研究之四
作者:俞为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吏部  沈璟  世族  嘉靖  万历  官职  江苏吴江  戏曲理论  汤显祖 
描述:一、生平和著述 沈璟,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词隐生。由于他做过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官职,故时人又称他为沈吏部、沈光禄。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沈璟出身于一个“代有显宦”的世族大家,他父亲沈侃
《明妃》“泪湿春风鬓脚垂”试解
作者:许隽超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明妃  春风沾泪 
描述:前辈学者对“泪湿春风鬓脚垂”七字多有阐释。如果试以“春风”为切入点作解,“春风”其实并不能等同于“春风面”。“泪湿春风”是写昭君泪流之多,展现了诗人奇妙的艺术构思。“鬓脚垂”与“泪湿春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读这一名句提供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