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谢逸先生
-
作者:凌渡 来源:广西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丢不开的笔>中,这篇随笔,他回忆1940年起与笔结缘,1962年在<广西日报>开<园边杂话>专栏,笔瀚如流,痛快淋漓;1966年后"文革"这些年,因写作而被乱批斗"差点儿家破人亡",当时"曾发誓丢笔不干",但"文革"后重见曙光,"又提起笔来,情缘不断".最后,谢逸先生直吐心声:"回想平生,一身布衣,两袖清风,日子过得倒逍遥自在,如今撒手归天,别的都舍得,只丢不下这支伴我一世的秃笔,我曾多次想张大喉咙叫声‘拜拜',但却叫不出声来,无可奈何,难舍难分啊?"先生与笔为友,惨淡经营一生,一旦将笔撂下,多像是农民忽然离开他们长年耕耘的热土,工人忽然告别他们利用了一辈子的工具,能不叫先生唏嘘感慨不已的么!……
-
怀念刘麟瑞先生
-
作者:杨福昌 来源:回族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教学 阿拉伯国家 翻译工作 国家关系 学生 新中国 领导人 培养的 人才
-
描述:,北京大学的阿拉伯语教学在当时应数全国第一,它创建时期最早,更主要的是有刘先生和马坚先生等学界泰斗在主持教学。他们学识渊博,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们又具敬业精神,没有教材,他们凭借深厚的知识积淀,自己编写,自己刻印,辛辛苦苦地把北大阿语系打造成中国培养阿语人才的摇篮。到今天,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有的也手持教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阿语人才:有的从事外事工作,在国际舞台上维护着国家利益;有的在学术界享有盛名,凭借着深厚的阿语基础,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他们每每谈起求学时的情况,都没有忘记先生身着布衫、手里拿着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讲义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为学生们上课的情景。先生是参与中国开启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阿语界老前辈,贡献至伟,令人难忘。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同9个阿拉伯国家领导人...
-
怀念刘绍唐先生
-
作者:刘瑛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怀念刘绍唐先生
-
忆刘大年同志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
作者:王庆成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近代史学 刘大年 近代史研究 纪念 贡献 怀念 学术 不幸 回忆 记忆
-
描述:的建树很多,但我手边没有任何文字材料,所以只能就记忆写一点与我有些关系的他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贡献,以表示敬意和怀念。
-
适应是奋斗的组成部分
-
作者:张小失 来源:学习之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组成 奋斗 社会心理学 学生 进出口 蚂蚁 时间
-
描述:“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预,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第一段]
-
古代计时工具
-
作者:龙冬 来源:中外童话画刊:经典美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典籍 计时工具 长度单位 《周礼》 计时器 时间
-
描述:“分”、“寸”来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
杜甫文化影响的一瞥:以《牡丹亭》为中心的讨论
-
作者:刘晓凤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牡丹亭 人物设置 杜诗运用 杜甫影响 “情”
-
描述:的传奇《牡丹亭》就是融汇诗圣精神和杜诗艺术,集中反映杜甫文化影响的作品。文章以《牡丹亭》为中心,从人物设置、杜诗运用及思想主题等方面分析了杜甫的文化影响。
-
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作者:季雪冰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反常举动 经典气质 文化差异 价值选择
-
描述: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痴情与延宕-从《牡丹亭》《哈姆雷特》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作者:季雪冰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反常举动 经典气质 文化差异 价值选择
-
描述:前人分析《牡丹亭》、《哈姆雷特》,多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中对比、分析、解读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雷特,聚焦并解析他们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和经典气质
-
《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魂形象探寻
-
作者:刘昶 李玉婧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哈姆莱特 魂 至情 至仇
-
描述:汤显祖与哈姆莱特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牡丹亭》和《哈姆莱特》是他们的重要剧作。作品中都出现了魂,虽一个是为爱情的美女魂,一个是为政治的先王魂,但他们都由作品中主人公心灵深处而化。如果说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