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79)
学位论文(50)
报纸(44)
图书(30)
会议论文(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88)
地方文献 (216)
非遗保护 (12)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68)
2013(49)
2011(59)
2010(68)
2007(58)
2006(53)
2002(23)
1999(19)
1995(20)
1994(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90)
戏曲研究(26)
戏剧文学(18)
四川戏剧(3)
书屋(3)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
艺术评论(2)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
人文杂志(1)
戏曲作家应有的素养
作者:王安葵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文学  戏曲创作  剧作家  素养  作品  创作规律  关目  题材  汤显祖  西厢记 
描述:样的素养呢?简单地说,应该有慧眼、诗情、巧思、匠心、妙笔。
情感是戏曲表演的灵魂
作者:王美娟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表演  情感  诗言志  汤显祖  灵魂  古代诗论  演员  剧诗  戏曲创作  西厢记 
描述:么?其实,所谓"言志"也就是"言情"。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
戏曲,谁该是中心
作者:杨素花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创作  戏曲创作  汤显祖  重要地位  演员  导演中心论  张协状元  牡丹亭  观众  音乐 
描述:特别是汤显祖,某剧团要排他的《牡丹亭》,他要求一个字不能改。这时期,有人提出:剧本乃一剧之本,是决定戏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便是后来所谓的“剧本中心论”之说。
明代洞宗法脉传承考
作者:任宜敏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曹洞宗  法脉传承  少林系  寿昌系  云门系 
描述:比,曹洞宗遭斧钺斫伐相对较轻,中叶以降,更呈中兴态势。本文旨在对少林、寿昌、云门三系师徒相继、后前错出之法脉传承情况,作一番梳理与甄别。
《江西诗征》明代部分数据库及其诗歌概说
作者:暂无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The  The  the  the  Ming  Ming  Dynasty  Dynasty  Jiangxi  Jiangxi  poem  poem  drafts  drafts  the  the  Jiangxiliterature  Jiangxiliterature  Jiangxi  Jiangxi  poetry  poetry  database  database  retrieval  retrieval 
描述:找资料所耗费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笔者也顺应这种时代潮流,将《江西诗征》这本古籍的明代部分中的江西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歌整理出来,制作成一个可以检索的数据库,对研究明代江西诗人诗歌
明代爱情剧研究:以“花园意象”为视角
作者:赵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剧  花园意象  《玉簪记》  《牡丹亭》  《西园记》 
描述:》、《牡丹亭》、《西园记》三个典型花园意象爱情剧进行文本细读。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归纳。附录,梳理明代戏曲中现存及佚失花园意象爱情剧。绾结而言,全文以“花园意象”为视角,重点清理了明代爱情剧中花园意象剧目存
厅堂版《牡丹亭》回归明代演剧方式
作者:暂无 来源:都市快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俯瞰了京城600年沧桑;如今,它被改建为世界上最小却又最高贵的剧场,明代昆曲“家班”的演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剧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
闹热的《牡丹亭》——论明代传奇的“俗”和“杂”
作者:黄天骥 徐燕琳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传奇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的经验积累过程。作者也借此分析揭示明代传奇戏剧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代戏剧人物论的整体研讨
作者:谢柏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戏剧人物  明代戏剧  人物论  创作心理  形象特征  文艺美学  中国戏剧  王思任  牡丹亭 
描述:总体匮乏的背景中,古代戏剧批评却相对地展示出人物理论的一定富裕程度。这种相对富裕可能主要是基于这二点:(一)戏剧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