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12)
报纸(59)
学位论文(32)
会议论文(12)
图书(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04)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60)
2012(38)
2011(39)
2010(32)
2009(36)
2006(27)
2004(26)
2003(18)
2001(25)
1993(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43)
抚州师专学报(6)
成才之路(2)
求实(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青春岁月(1)
科技致富向导(1)
内蒙古电大学刊(1)
科学之友(B版)(1)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
王安石在教育上的改革
作者:焦岩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  大地主阶级  改革教育  科举考试制度  进步作用  变法  中国封建社会  土地兼并  中国历史 
描述: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春风送我去 明月照我还——也谈王安石诗《泊船瓜洲》
作者:陈应祥  来源: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思想基础  不同角度  泊船  州县官吏  陕西教育  宋神宗  变法  社会现实  宋真宗 
描述:是民不聊生的根源。这些经历和认识对他以后改革政治、实现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王安石为何批评孟尝君?
作者:南海  来源:南风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尝君  批评  战国  改革者  变法  人才  关公  公元前  赵国 
描述:,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孟尝君门
东周秦汉时期的惧刑心理及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
作者:萧安富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周秦汉  丧葬习俗  士大夫  防盗措施  《周礼  先秦时期  刑罚体系  汉文帝  《汉书·刑法志》  吕思勉 
描述: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
王安石人才思想琐谈
作者:白应东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使用人才  管理人才  积贫积弱  变法  地主阶级  选拔人才  治理国家  重视人才 
描述: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关于如何培养、管理、选拔、使用人才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今天仍然是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思想与其《江城子》词
作者:闫笑非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江城子》  王安石  密州  变法  文彦博  最高统治者  《滕王阁序》  具体语言环境  向往功业 
描述: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思想与其《江城子》词
简析宋明时期“成性”与“复性”之争(续)
作者:丁桢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发明本心  “致良知”  陆九渊  人性论  唯心主义  人性学说  认识论  理论体系  本体论 
描述:则讲“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因此,王守仁所谓“致良知”的学说既是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也是他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那末,什么是人呢?王守仁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简析宋明时期“成性” 与“复性” 之争
作者:丁祯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伦理道德  唯心主义者  宋明  封建统治  宿命论  复性  理学  王廷相  朱熹  王安石 
描述:“复性”说,提出了“性
宋元时期整理《战国策》的巨大成就——兼对鲍彪整理《战国策》
作者:霍旭东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国策》  曾巩  姚宏  刘向  宋元时期  师道  再评价  高诱注  巨大成就  鲍本 
描述:》,到了北宋,不仅流传不广,而且大量的脱误、散佚,已相当不完备了。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王尧臣等奉命校勘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崇文馆等皇家秘阁藏书时,所看到的《战国策》就是极不完整的本子。庆
论王安石社会变革理论中的陶冶人才思想
作者:孙立亚  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培养人才  教育思想  人才政策  政治改革  地方官学  变法  教育领域  政治家 
描述:;同时他的政治改革也为培养人才提供了保证。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以整个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的,他的教育思想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内部,而是把培养人才贯穿教育、使用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