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177)
期刊文章(1108)
学位论文(49)
会议论文(36)
图书(2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74)
地方文献 (75)
地方风物 (17)
红色文化 (14)
才乡教育 (6)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4)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656)
2013(233)
2012(221)
2010(1031)
2008(362)
2006(134)
2002(23)
1992(29)
1989(21)
1962(1)
按来源分组
戏剧文学(7)
中国戏剧(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
哲学研究(3)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文艺报(2)
教育(1)
民族艺术(1)
教育情报参考(1)
文艺报·周五版(1)
朱熹与吕祖的交谊
作者:刘昭仁  来源: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朱熹  吕祖  陆象山  《近思录》  鹅湖之会 
描述:"为主,深深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而吕祖的学术,本有家学之传,又兼传关学,究心中原文献,重典 章制度、历史与事功,成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 学问与德行的成就,必须师友的切磋夹辅,否则必"孤陋而寡闻
益诗学研究
作者:杨连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学  文学研究  竟陵派  汤显祖  公安派 
描述:益的诗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它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前后“七子”诗派对早年钱益的诗学祈向影响甚巨,使他一度沉迷于其中,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钱益把早期的诗歌
益文学思想初探
作者:邬国平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思想  文学批评  诗文创作  唐宋派  汤显祖  明清之际  归有光  世贞  诗歌 
描述:益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入阁执政,其次是修一代之史,二者都未能如愿以偿,然而他却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成为明清之际对文坛产生较大影响的批评家之一。本文拟对他文学思想作初步探讨。
论吕祖“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
作者:潘富恩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  学术思想  朱熹  陆九渊  治学方法  理学家  学术观点  学术主张  中国历史  社会思潮 
描述: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他的思想、学风、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祖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特征。所谓“思潮”,就不是只有一种学说定于
论吕祖的历史哲学
作者:富恩 施昌东 余庆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吕祖  经世致用  哲学思想  永康学派  陆九渊  朱熹  “理学”  浙江金华  理学家 
描述:学派的门户之见,采取“委曲调护”的态度,
吕祖的理学思想
作者:李明友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极  吕祖  理学思想  圣人  陆九渊  北宋  书院  朱熹  本体论  学术风格 
描述:道德规范,他所谓“礼者理也”和“礼无时而不足”的说法,正是“事事物物皆有太极”的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贯彻和体现从天理论出发,他主张“安分而循理”的天命论,要求人们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吕祖
吕祖的教育思想
作者:牛梦琪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  教育思想  陆九渊  朱熹  学生  主要活动  受教育者  武义县  学习  科举考试 
描述:右朝散郎,而他本人年方十一岁时,就“以祖恩致仕,补将仕郎”。但因年幼,未正式袭职。他后来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宦海的。
吕祖思想论略
作者:董平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吕祖  陆九渊  朱熹理学  思想论  发展影响  主体性  气质之性  朱学  心学  价值取向 
描述: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
《宋史·陈传》辨正
作者:周梦江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唐仲友  陈傅良  《宋史》  开禧北伐  庆元党禁  襄阳  陆九渊  道学家  郎官 
描述: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沾道学的边,却因“庆元党禁”而罢官;他在“开禧北伐”中立有大功,又因此而坐废,并被《宋史》讥为“晚节不终”,“诬谀之徒”。因此不为后世所重。他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重要学者,著述颇多
吕祖与《古文关键》
作者:邱江宁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关键》  吕祖  曾巩 
描述:本文着重比较分析吕祖《古文关键》对曾巩文编选甚少,而后世同类作品却编选甚多的原因,认为前者从文章创作角度选文,而后者从文章科考角度选文。后世古文文选对学子们发生着重大影响,从散文创作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