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35)
报纸(1201)
学位论文(42)
图书(31)
会议论文(2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26)
地方文献 (60)
才乡教育 (13)
地方风物 (13)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6)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218)
2011(208)
2010(415)
2003(34)
1999(27)
1998(29)
1993(29)
1985(15)
1983(22)
1980(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84)
医古文知识(6)
中医药文化(3)
江西中医药杂志(2)
科技潮(2)
上海中医药杂志(2)
医药导报(1)
陕西中医杂志(1)
江苏教育(1)
中医文献杂志(1)
昆曲“五旦”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的启示:以《牡丹亭·游园》为
作者:肖园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旦  五旦  演唱技巧  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  借鉴  借鉴 
描述:见,民族声乐与昆曲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地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也使民族声乐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留中国的民族特色?“五旦”是昆曲旦角家门的主体,是最能体现昆曲“委婉细腻、流丽悠远”水磨调特征的行当之一,而且所有昆曲的演唱技巧几乎都完备与五旦之中。“五旦”不仅具有昆曲唱腔的一般特征,更有其独特的发音用嗓特点,如唱念吐字、发音用嗓、润腔装饰、曲情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牡丹亭·游园》一折,是折子戏在昆曲舞台的典范,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受到众多旦行名角的青睐和重视,是昆曲旦行演员的必学戏目,也是每个初学昆曲者的开蒙戏。笔者就是从《游园》开始入门的,从中得到的体会和启发比较多。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所学的昆曲与民族声乐进行比较研究。资料收集包括古代声乐论著中的相关文献及当今与此相关的理论资料、音像资料、曲谱资料等。在进行梳理、分析的同时,主要是跟随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卫东先生学习“五旦”的演唱与表演,用深入的学习和亲身的感受探索其演唱技巧的特点,通过认真的观察、琢磨,对比剖析,总结民族声乐与昆曲“五旦”演唱和表演的异同;最后对自己的声乐学习进行总结。本文以昆曲“五旦”的演唱技巧研究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习“五旦”演唱的体会,探析昆曲“五旦”的演唱技巧、“五旦”演唱与民族声乐的异同以及学习“五旦”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歌曲演唱的启示。这对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表演艺术手段、教学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昆曲是中国传统声乐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有着丰富的理论著述和演唱经验,但是关于旦行“五旦”的研究却很少,希望本文不仅能丰富“五旦”演唱艺术的研究,而且能让更多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关注中国传统声乐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以《牡丹亭》典故英译为
作者:潘晓璐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典故  文化缺省  翻译补偿  牡丹亭 
描述:。本论文的目的如下:一、运用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描述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现象,并寻找翻译补偿的策略。二、以《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为(分别译自白芝、汪榕培和张光前),深入探索典故翻译的策略,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邯郸记》为
作者:吴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邯郸记》  最佳关联  翻译方法 
描述: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论《太平寰宇记》的文献学价值与地位:以今江西部分所引地志为
作者:张保见  来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地志  地志  江西  江西  文献学  文献学  价值与地位  价值与地位 
描述:鉴于<太平寰宇记>引书过于繁复,而选取乐史的家乡--今江西省--所引方志文献作为案例,征考各志源流.探讨其文献学价值和地位.认为<太平寰宇记>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集志型地理总志,在地理学史和方志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目录、辑佚、校勘、资料等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昆曲的生态性哺育:以《牡丹亭》为
作者:冯智全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遗产  昆曲  苏州  生态性  人类  《夷坚志》  音乐文化 
描述:《牡丹亭》故事的源头,谢传梅先生认为:宋时洪迈《夷坚志》所记本仅仅是一个故事的雏形,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把故事扩展了,而至汤显祖《牡丹亭》戏剧则得到进一步充实,臻于完善了。①发源于苏州昆山
词与曲的分与合:以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为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体  辨体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现。王士禛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辨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
框架理论下看《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以人物重塑与情节处理为
作者:刘庚玉  来源:海外英语(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人物重塑  人物重塑  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内容  文本内容 
描述:理念是: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而是着眼整体、重造格式塔的过程.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对《牡丹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看不同译者在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如何理解文本内容,重塑人物角色.
从认知图式理论视角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汪译《牡丹亭》为
作者:林佳  来源:经营管理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描述: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人手实现中匡戏曲走出去:以昆曲为:新概
作者:俞骁窈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昆曲  传统戏曲  对外文化交流  现代化  走出去 
描述:保持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基础上进行符合西方观众审美需求的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