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陆九渊哲学思想辨异
-
作者:高建立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者 朱熹 意见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 心即理 心学 朱子 客观唯心主义
-
描述:书信之辩都充分暴露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本文试就朱陆思想差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
陆九渊治荆门何以如神
-
作者:王金玉 来源:湖北档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架阁库 档案工作 档案机构 荆门县 私文书 “神” 得其所 史书记载 诉讼档案
-
描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史大惊,郡人以为神。”
-
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
-
作者:陈忻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陆九渊 文化多面性 写作风格 思想观点 抒情 诗歌 成一 文学
-
描述:本文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及对诗歌抒情尺度的把握,集前人之长、又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心学家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缘由。笔者认为,对陆九渊和黄庭坚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哲学
-
论儒家目的论伦理学的定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
作者:高煜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行伦理学 宋明理学 道德实践 目的论伦理学 朱熹 陆九渊
-
描述:連結。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回復儒家理論的說服力,應該要能夠與過去「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切割,這樣才能保留儒家理論的特色,同時與當代思潮接軌,甚至為現今的社會提出指引。
本論文
-
主体精神: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的本真意蕴
-
作者:尧新瑜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道德教育 主体精神 道德本体 道德主体 道德方法
-
描述:明和去蔽,不仅对道德教育创新具有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具有实践意义。
-
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会”的再思考
-
作者:孙建滨 刘奎杰 乔万敏 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鹅湖会” 朱陆之辩 博与约 简与繁 尊德性与道问学
-
描述:现;学术辩论是学术繁荣的需要;朱陆之辩彰显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
陆王心学教育思想论略
-
作者:黄明喜 来源:教育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王守仁 致良知 格物致知
-
描述: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
孟子心性论对宋代心性之学的影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
作者:段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孟子心性论 宋代儒学 心性之学
-
描述: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审视孟子心性论在宋代的地位以及影响。 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觉之心、修养学说以“心”为落脚点、性善以及性来自于天。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不同影响
-
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看陆九渊“心即理”的伦理意蕴
-
作者:吴凡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伦理本性 主体性 规范性
-
描述: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
“格物”即是“格心”吗?:陆九渊“格物论”与“本心论”的关
-
作者:彭启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格物 格心 本心 心学 陆九渊
-
描述: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