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29)
期刊文章(4889)
会议论文(89)
学位论文(23)
图书(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378)
地方文献 (33)
才乡教育 (17)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4)
按年份分组
2014(5503)
2012(312)
2011(316)
2003(182)
2002(140)
1996(122)
1994(96)
1989(99)
1988(121)
1985(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4)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5)
前线(5)
现代领导(5)
中国文化研究(2)
黑河教育(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
教育史研究(1)
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教育研究(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基于文本特质上的《孤独之旅》教学设想
作者:徐赛儿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本阅读  教学设想  《孤独之旅》  绿肥  生命  细心  学生  课堂 
描述:有实效,课堂有味道。
教育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作者:李惠娟 邹正  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  案例  森林  树木  课堂教学  2009年 
描述:,听课是一种享受!对学生而言,上课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启迪。对授课者而言,教师讲课绝不是照本宣科。
开发学生潜能 构建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应是开放的活动过程
作者:刘从礼  来源:新课程导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  多元智力理论  充分发展  课堂  数学知识  教育环境  认知环境 
描述: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一、营造认知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例反思时时有教师发展步步高(续):教学应是一种学术活动
作者:罗增儒  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高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  课例  课例  个性化取向  个性化取向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生活化  生活化  活动化  活动化 
描述:2案例研究的理论提炼 2.1现实需要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始料未及而又缺乏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取向、活动化取向、个性化取向,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挑战,向我们提
语文作业应是学生的乐园: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探索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李生国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发展  作业  教学评价  语文  乐园  初中 
描述:让我们先听一下学生对作业的看法:作业从我们上学时就伴随着我们,它的量随着年级而增长,我们对它越来越反感了;作业已经成了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作业的存在似乎是我们学生的悲哀。这是我教学生的心声,可见,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谈语文教学中的审丑疲劳
作者:王璇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丑疲劳  语文教学  审美 
描述:美和丑好像硬币的两面,过度的审丑使得语文教学偏离了轨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多重审美的综合能力,使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元日》教学
作者:郑晓玲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引导学生  情景  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古诗  春联  教学过程  春节 
描述: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句意思。3.通过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学习改写
《梅花》教学
作者:喻丽华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  梅花  设计意图  教育课程改革  王安石  教学内容  二年级  教学目标  实验教材  初步培养 
描述:自学古诗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大讲堂”举行首场报告会
作者:暂无 来源:新三门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陈思笋)昨日上午,我县“科学发展观大讲堂”首场报告会在县电影院举行。中央党校图书馆馆长、经济学教授肖勤福做了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问题》的辅导报告。县委书记李浩主持,董服标
科学有效恢复重建奠定基础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尹朝平) 昨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省政府在昆明召开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全力支持、全力配合、全力服务好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