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32)
报纸
(64)
学位论文
(18)
会议论文
(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3)
地方文献
(44)
地方风物
(33)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1)
红色文化
(1)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
(45)
2013
(37)
2012
(27)
2008
(22)
2007
(21)
2006
(16)
2005
(17)
2004
(19)
2003
(15)
2000
(6)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0)
法制与社会
(2)
现代教学
(1)
华文文学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兰台世界(下旬)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意义
人才思想
农田水利
实践
诗歌
苏轼
人生
增长速度
陆九渊
主动学习
创造性的成分
先富后教
吴伯雄
否定
农田水利建设
“汤沈之争”
戏剧社
孙奇逢
八股文
周礼
变法
扼杀
诗歌接受
大学生活
和性
真理性理观念
孙子
唯物主义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实践意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429
条
唐宋昭君诗的文献学
意义
:以昭君和亲的反思为例
作者:
张高评
来源:
新国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王昭君
唐宋文人
反思
北宋
昭君故事
琵琶
王安石
白居易
唐人
描述:
原型,以此作为粉本,进行
论青春版《牡丹亭》之于戏曲现代化的启示
意义
作者:
刘涛
来源:
中华艺术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现代化
戏曲现代化
启示
意义
启示
意义
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
戏曲舞台
戏曲舞台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性
文学性
描述:
近现代以来,伴随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戏曲艺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有两种误区:其一是疏离文学、突出表演技艺,使得戏曲成为内容空洞的程式展示;其二是在舞台上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现代
揭侯斯题画诗的真幻之境与诗学
意义
作者:
陈博涵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学
意义
题画诗
奎章阁
创作倾向
馆阁
翰林
虞集
画境
描述:
会接触到大量的文人字画。奎章阁的设立虽存在种种缺陷,但却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艺文人才,揭侯斯就是其中的一位。①揭侯斯文集中的大量题画诗,当与他在馆阁中的职务有关,其诗寄意深刻,融情实于其图像之中,表现出亦真亦幻的创作倾向。诗人观画一方面在于欣赏画境,另一方面又是在观己。
今次“胡吴会”在例常中蕴含特殊
意义
作者:
富权
来源:
台湾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今次“胡吴会”在例常中蕴含特殊
意义
台南外海无压挤迹象之张性构造及其
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Deformation
Front
Tainan
Basin
Seismic
Data
描述:
台南外海无压挤迹象之张性构造及其
意义
王应麟诗论的文本特征及其诗学史
意义
作者:
蒋寅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困学纪闻》
诗学影响
描述:
创作的相似性,从而对一些文学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其论诗方式通过《困学纪闻》一书对后世的诗歌批评尤其是清代诗话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建设
实践
探索:以重庆澄江小学“板凳龙”
作者:
范安辉
冯强
董德龙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建设
实践
探索:以重庆澄江小学“板凳龙”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
实践
与治世理念初探
作者:
李丕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有益的思想借鉴。
从理论到
实践
: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
马樱滨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
从理论到
实践
: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
实践
: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作者:
晏春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
、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首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