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964)
报纸(774)
学位论文(609)
图书(251)
会议论文(8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356)
地方文献 (122)
地方风物 (121)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13)
红色文化 (5)
按年份分组
2011(635)
2010(591)
2007(449)
2002(260)
1996(228)
1990(114)
1937(15)
1936(33)
1935(34)
1934(28)
按来源分组
其它(756)
中文自学指导(6)
福建省政府公报(5)
江西省政府公报(3)
新理财(政府理财)(2)
浙江经济(2)
山西省政公报(1)
安徽省政府公报(1)
新理财·政府理财(1)
南方杂志(1)
新年开笔:几首古人新年元日诗
作者:暂无 来源:老同志之友(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诗  古人  王安石  文学家 
描述:元日,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我们习惯称之为大年初一。这一天,古代的文人们在酒酣耳热之后,喜欢提笔写诗,名为新年开笔。以"元日"为题的诗很多,最著名的要算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游褒禅山记》解读
作者:秦书兵  来源:神州(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解读  王安石  叙述 
描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禁为其文字的简洁平实、不蔓不枝,叙述与议论的紧密结合,脉络结构的清晰完整叫好,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及深思慎取的严谨仔细所折服,更为其尽志尽力、惟求无悔无憾的人生态度
妙趣横生的诗谜
作者:人禾  来源:中学生阅读与作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谜  王安石  关云长  辞官 
描述:一个夏日的午后,王安石与好友王吉甫在树阴下闲谈。当时正是烈日当空,两人手里都摇着纸扇。这时,一向爱好制谜猜谜的王安石随口吟出一首诗谜:“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囍”字的由来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爱学习(三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囍”字的由来  王安石  对联  课外阅读 
描述:“囍”是贴在门窗上、房间内的喜庆用字,并逐渐成了布置婚礼的标志。说起这个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呢。
你的锋芒刺伤的是自己
作者:侯爱兵  来源: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咏菊》  王安石   
描述:苏东坡年轻的时候,仗着自己天资聪明,便恃才傲物、锋芒凌人。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正在睡觉的王安石还没醒,守门官便让他在门房里稍稍等一会儿。苏东坡看到砚下有一沓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
惜时佳句集锦
作者:喆平  来源:读读写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佳句  高句丽  南北朝  王安石 
描述: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注:蹉跎指时间白自耽误过去。)——南北朝·王褒《高句丽》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少年。——宋·王安石《胡茄十八拍》
春风送暖话屠苏
作者:韩萱  来源: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屠苏酒  爆竹 
描述:取出来,放在酒樽中,煮沸数次后,全家人一起饮用,它可以预防疾病,免得瘟疫,全年健康。从字面上理解,“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意为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选用大黄、肉桂、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些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后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饮一般的酒总是长者为先,而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游褒禅山记》:别样的人生探险
作者:黄满星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变法  探险 
描述:《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王安石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游山探洞的具体事例,阐述人生哲理,也表现了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态度。也是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王安石借游记抒发的别样情怀,此次游山
苏州藏书家姚嘉康来抚捐书王安石纪念馆终于有了王安石主题连环画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捐书现场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核心提示 为了给王安石纪念馆送6册王安石主题连环画,一位年届半百的男子不远千里从苏州赶到抚州。 这些连环画当年发行时的价格不超过100元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江西省宜黄县桥坑农民剧团研究
作者:邱瑶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  桥坑农民剧团  生存现状  传承  发展 
描述:民剧团在传承及发展宜黄戏的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及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力图通过这一具体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戏曲面临的同样问题。本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江西宜黄戏当代发展背景、桥坑农民剧团结构与运行机制、该剧团具体演出过程、该剧团演出的宜黄戏之音乐形态分析以及该剧团在传承与发展宜黄戏中所遇诸类问题的文化阐释。第一章:宜黄戏的当代发展概况。这是桥坑农民剧团及宜黄戏生存现状的语境(context),分为复兴时期与衰落时期。第二章:细致、全面地记录和分析桥坑农民剧团的结构与经济运作。结构部分包括:剧团人员、加入剧团与教学两部分;经济运作包括签订合同、选择剧目、演出生活与经济情况四部分。第三章:完整记录桥坑农民剧团的实际演出过程。包括演出前、后的相关仪式及演出中的程式三部分。第四章:分析桥坑农民剧团目前所演出宜黄戏代表剧目的音乐形态。通过分析其程式性运用及音乐特征,对该剧团所唱宜黄戏音乐的声腔及器乐曲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理论性归纳其主要特征。包括主要声腔(二凡与西皮)、次要声腔(文南词)、器乐曲牌三部分。第五章:深入分析桥坑农民剧团之所以传承宜黄戏的原因及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通过历史、社会、个人的三维角度,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进行思考。结语: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对目前宜黄戏主要传承力量的全面考察,对桥坑农民剧团及其所承载剧种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窥视中国戏曲的现状,引起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