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益撰文介绍商务印书馆在中日出版印刷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作者:  来源:印刷技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出版印刷  商务印书馆  王益  合资经营  近代史  日本  亲密交往  中日合资  中国出版 
描述: 1993年12月日本印刷杂志TYPOGRAPHICS·ti第150期上发表了王益撰写的万言长文《中日出版印刷文化交流和商务印书馆》。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商务印书馆1895年
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编辑《压铸专家论丛》 已出版陈金城、王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压铸机  金城  铸造  协会  老专家  分会  编辑出版  关键技术问题  教授  收集 
描述:、操作人员极具参考价值。王益志专集收集了王益志教授50多年压铸教学科研生涯中所撰写的近40篇论著,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编辑《压铸专家论丛》 已出版陈金城、王益志、宋才飞三本专集@本刊
吴彤教授新著《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出版
作者:舒迅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学实践哲学  科学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  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  系统科学  科学技术 
描述:,体现了一种与传统科学哲学非常不同的路向。
吴彤教授新著《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出版
作者:舒迅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哲学  科学实践  实践哲学  反思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授  科学实验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描述:,体现了一种与传统科学哲学非常不同的路向。
吴彤教授新著《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出版
作者:舒迅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哲学  科学实践  科学技术与社会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人文社会科学  实践哲学  系统科学  复杂性  反思性  专业委员会 
描述:,体现了一种与传统科学哲学非常不同的路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以重庆澄江小学“板凳龙”
作者:范安辉 冯强 董德龙  来源:山东体育科技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以重庆澄江小学“板凳龙”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初探
作者:李丕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有益的思想借鉴。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描述:才是最为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创造性地将《考工记》中的理想都城变为了现实呢?同时这对其后的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元大都及元朝一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研究,也对其后的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也有意义。因此本文便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蒙元统治上层汉化过程、元代儒学的学术特征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的个人原因等这些角度做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