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19)
报纸(1974)
学位论文(117)
图书(64)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2)
历史名人 (803)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521)
2013(321)
2012(567)
2010(468)
2009(422)
2007(299)
2002(51)
1998(40)
1981(27)
1957(9)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11)
中国音乐(3)
收藏(拍卖)(3)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
秘书之友(2)
当代矿工(1)
商品与质量(焦点关注)(1)
蒲剧艺术(1)
浙江佛教(1)
辽宁戏剧(1)
浅谈《长生殿》对《牡丹亭》的“至情”突破
作者:孙银霞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至情  突破  突破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从感情的基础到感情的温度直至感人的程度都以更加深刻的意义诠释了"至情"的含义。倘若说《牡丹亭》为"至情"提供了一个高度,那么《长生殿》定是在它的高度上自然生发了自己感人的"温度"。
浅谈《牡丹亭·劝农》的作用与价值
作者:徐正芳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劝农  牡丹亭·劝农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描述:历代评论家对《牡丹亭·劝农》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其经久不衰的传承促使读者去认识其作用与价值.结合劝农仪式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具体文本分析,可看出这是理想的至情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处,不仅点明“至情
牡丹亭》中人物的精神分析解读
作者:张嘉欐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牡丹亭  牡丹亭  人物  人物 
描述: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
中西合璧:视域融合和《牡丹亭》英译本
作者:杜丽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学  诠释学  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  牡丹亭》英译本  牡丹亭》英译本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  典故  典故 
描述:以西方诠释学的概念视域融合为基础来分析中国古典《牡丹亭》英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和典故的翻译,从而更好地阐述了典籍英译蕴含着二次视域的融合,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不仅典籍英译者而且读者也需要把自己的视域
至情至性《牡丹亭》: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演讲
作者:孔庆东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中央芭蕾舞团  至情  《奥涅金》  古代文学  自信心  行话  戏剧 
描述:一定学习过了。不仅剧本,还有其他形式的演出,比如昆曲,京剧,越剧,舞蹈,还有昆曲与日本歌舞伎的合演等,你们都至少有所耳闻。
关于民族舞剧《牡丹亭》的特点与创新分析
作者:李珊珊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  特点创新  特点创新  分析  分析 
描述:感染受众,在舞蹈艺术的剧情中陶冶情操、感悟世事的艺术境界。
牡丹亭》原创地举办汤显祖文化节
作者:暂无 来源:大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4月8日,演员在2012中国汤显祖文化节上表演昆剧《牡丹亭》。 当日,2012中国汤显祖文化节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举行。明代伟大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任遂昌知县。遂昌经历对汤显祖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作者:王楠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情与理冲突  情与理冲突  融合  融合 
描述:作为16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无法完成最好作品的创作,其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都融入到其作品中,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牡丹亭》中,其情与理的变化跌宕起伏,本文
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分析
作者:张园园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杜宝  杜宝 
描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明清戏剧最高成就之一,其中最让汤显祖得意的莫过于《牡丹亭》.汤显祖通过描写杜丽娘爱情婚姻的追求,表达了他的“至情”理想,又通过杜丽娘之父杜宝传达了他的政治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杜
从《牡丹亭》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作者:尹丽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和改编本三种演出的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和表演的改编,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