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61)
报纸
(100)
图书
(37)
学位论文
(18)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00)
地方文献
(11)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62)
2013
(25)
2012
(33)
2011
(36)
2010
(18)
2008
(21)
2006
(18)
2005
(10)
2001
(5)
1986
(7)
按来源分组
其它
(44)
香港商报
(3)
中山大学报
(2)
吉林日报
(1)
安家
(1)
中国文学研究
(1)
读书杂志
(1)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
(1)
滨州学院学报
(1)
中国远程教育
(1)
相关搜索词
汤显祖诗
《陆九渊集·语录》
六经注我
地类
朱熹
“六经注我
均输法
发展思路
书目答问
妻子
南戏
出现频率
公交车
句子
口语
司马光
唐王朝
交际功能
剧作家
古典文学
王安石
法家
诗词
周礼
注释
道
牡丹
王安石诗
南京师范大学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注家】搜索到相关结果
421
条
《牡丹亭》校注本“香山嶴裏巴”
注
釋獻疑
作者:
龔剛
来源:
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湯顯祖
澳門
《牡丹亭》校注本
香山嶴
描述:
非澳門;"香山嶴裏巴"的"巴"是"長住"之意。以目前所得到的證據,還無法確證《牡丹亭》中包含了澳門情節,也無法確證湯顯祖到過澳門。
孙诒让的辑佚成果-《周礼三家佚
注
》
作者:
叶纯芳
来源:
书目季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辑佚
周礼
周礼三家佚
注
描述:
孙诒让的辑佚成果-《周礼三家佚
注
》
吴澄《三礼考
注
》之真伪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学术年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三礼考
注
元代
礼记
辨伪
Wu
Cheng
"San
Li
Kao
Zhu"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rue
or
false
描述:
吴澄《三礼考
注
》之真伪考辨
黄肃秋
注
本《醒世姻缘传》注释商榷
作者:
任雪
来源:
参花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鲁南方言
撷误
描述:
本文讨论了黄肃秋先生在《醒世姻缘传》校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照现存的鲁南方言等活的语言材料,主要从词义方面对其注释的失误处做了补充和订正。
以船为
家
的71岁摆渡公-2年来,他风雨无阻地接送前往金山寺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以船为
家
的71岁摆渡公-2年来,他风雨无阻地接送前往金山寺
打造夜场演出季,甘
家
大院推出实景版昆曲《牡丹亭》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的古典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日前在甘
家
大院进行了3场试演。记者获悉,作为省内首个以建筑园林为舞台的昆曲
晚清古戏台重温梦幻《牡丹亭》 郑大圣带观众享受“
家
班”待遇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天新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执导的梦幻《牡丹亭》的试演,享受了一回百多年前祖先辈观赏“
家
班”表演的待遇。 梦幻剧专为世博打造
曲海寻踪——吴地宋元明清几位戏曲
家
演艺、作品之杂考
作者:
王染野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韫玉
《荆钗记》
《牡丹亭》
金德辉
描述:
宋末元初,大词人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一题《满江红》,是赠给韫玉的,韫玉是南宋时演员而非传奇;《荆钗记》作者非明代宁献王实乃元代柯丹邱;汤显祖《牡丹亭》原为宜黄戏后由吴门文士移植为昆剧;清代金德辉毁旧谱创新唱腔,做到“唱为角色生色”。
論宋明儒之内在张力:以宋明理学
家
对杨慈湖之批判为例之分析
作者:
黄信二
来源:
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慈湖
陆象山
心学
理学
儒学方法论
描述:
复杂万千,因此本文将先集中目标并设定探讨范围,以杨慈湖受宋明儒之批评为案例,从不同学者对慈湖的批判中,归结出理学家们的追求价值与对立性的语言背景中的哲学意涵。
北宋古文
家
对柳宗元古文的接受研究: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为例
作者:
栗世娜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柳宗元
北宋古文
家
古文接受
接受美学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描述:
佛教,所以对柳宗元的接受,历来众说纷纭。本论文从不同人物,不同观察视角对柳宗元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从而探讨不同人物对于柳宗元古文接受的深层原因。欧阳修作为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继承了柳宗元的古文理论,肯定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但他对柳宗元崇信佛教持坚决批判的态度。改革家王安石继承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文为政注重经世致用,所以他不但肯定柳宗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华,而且把柳宗元当作有为的政治家来尊重。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苏轼精通儒、释、道,他非常欣赏柳文,对柳宗元关于佛教的研究也给予肯定,但是对柳宗元在贬谪中的悲感心态却同情并不赞同,并且他对柳宗元政治思想却存在着一些异议。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因此造成了纷繁各异的接受情况,对其深层接受原因的探讨,有助于后人站在更客观的立场上理解柳宗元。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