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记
-
作者: 明 汤显祖 治理整顿 汪培英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英语 对照读物 戏剧 汉 英
-
描述:邯郸记
-
还魂记
-
作者:刘娴 来源:连环画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后花园 牡丹亭 自画像 太湖 生命 中国美术 柳梦梅 大学生 牡丹花
-
描述:还魂记
-
邯郸记
-
作者:朱海峰 来源:沙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风中梨花落满庭。 少年连连劈出百余掌,燥热之象仍未稍解。他收掌看时,但见一双手掌已呈黑紫色,青筋暴突,狰狞异常。
-
《邯郸记》
-
作者:周传家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唐玄宗 姓名 翰林院 十六国 高力士 长安 吕洞宾 江南 新河
-
描述:店小二就迎上前来,先把瘦驴牵过去,拴到槽头,然后招呼他歇息。正在这时,一位银发雪髯的老道士飘然而至,也要在此投宿。这老道士不是别人,乃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特地从岳阳楼赶来点化这位穷书生。两人见面施礼,互道姓名。
-
论《邯郸记》
-
作者:魏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邯郸记》 《邯郸记》 思想内涵 思想内涵 审美追求 审美追求 当下意义 当下意义
-
描述:计、人物构造、语言风格方面的比较分析,汤显祖的《邯郸记》不仅发展了《枕中记》的原有蕴涵,而且完成了自身意义的表达。第二节是对黄粱梦这一典故从《枕中记》到《黄粱梦》再到《邯郸记》的嬗变梳理
-
某启与某记
-
作者:亦之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名字 作文 姓名 文集 褒禅山 古代文化 起稿 匿名信
-
描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末有“临卅王某记”,课本注云: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
论《邯郸记》
-
作者:郑艳玲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邯郸记》 世俗内容 文人体验 地域色彩
-
描述: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
墨池记
-
作者:曾巩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七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刻苦学习 临川 曾巩 王安石 新城 书法家 长方形 池塘 链接 疑问语气
-
描述: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
峨眉山禅宗传播考
-
作者:魏如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峨眉山 禅宗 传播 临济宗 曹洞宗
-
描述:
第一部分概述峨眉山成为“西南名山”的历史背景,以及随后成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原因。首先,悠久的文明历史,清幽的外界环境,给道教在峨眉山的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其次,佛教传入四川,继而涌向峨眉,佛教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历代封建帝王不同的宗教政策,导致峨眉山佛教日渐兴隆,道教漫漫衰微。
第二部分阐释唐朝禅宗传入峨眉山后,禅宗不断繁荣、壮大的情况。首先,唐朝的世局,让禅宗抛掉了文化上的物质负累,禅宗逐步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其次,唐朝末年,中原板荡,大量的禅师来到蜀地避难,随后禅宗在峨眉山大盛。众多颇具造诣的禅师驻锡峨眉,使得唐末四川成为了中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第三,在入驻峨眉的众多禅师中,其嗣法承袭以临济宗居多,曹洞宗次之。
第三部分着重叙述峨眉山禅宗隆盛的境况。首先,对宋、元、明、清时代背景有一个...
-
麻姑考辨
-
作者:曹红亮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麻姑 麻姑山 神仙传 列异传 葛洪
-
描述:麻姑是道教著名的女仙,现可考的关于麻姑的最早记载见于《列异传》蔡经条,而麻姑形象的确立是在葛洪的《神仙传》中,后代关于麻姑的记载多源于《神仙传》。麻姑原型应当是远古流传于中国东方或南方的一个女仙。麻姑与南城麻姑山关系的确立是在唐玄宗时期。此后,麻姑山及其传说才开始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