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绿牡丹》主题探索
作者:徐洪火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  吴炳  汤显祖  临川派  知识分子  明代中后期  吴江派  十七年  封建科举制  喜剧作家 
描述: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兵南下,被俘不屈,自尽于衡州湘山寺.他的传世剧作有:《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疗妒羹》、《情邮记》,合称《粲花别墅五种》,也称《石渠五种曲》.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对吴炳的剧作评价甚高,把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他在《闲情偶记》卷三中说:
《诗经》之役车
作者:翟相君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通名  周礼  战争  蟋蟀  民用车  周王室  商榷  用途  庶人 
描述:以祭祀、迎宾、朝封、战争、打猎.次说“王后之路”为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再说“王之丧车五乘”为木车、素车、
刘长卿诗歌体裁论
作者:陈顺智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长卿  五言长城  唐诗品汇  七律  五律  孟浩然  胡应麟  歌体  沈德潜  翁方纲 
描述:刘长卿诗歌体裁论陈顺智刘长卿诗歌艺术成就,首先是在他各种诗体的创作中得到充分表现。在他之前,各种诗体经长期酝酿,因诗人不断探索和努力,早在开元、天宝时期业已成熟并进入高潮。盛唐诗人们充分利用各种诗体的特长,发挥其独特的艺术功能,展现他们的时代、反映他...
略谈《资治通鉴》对变法革新的史事述评
作者:雷家宏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  两税法  革新  资治通鉴  历史上  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地位  记载 
描述:过《通鉴》对变法革新的记载,来分析司马光对历史上变法革新的态度,或有益于司马光其人的全面评价。
试论苏洵的革新主张
作者:曾枣庄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革新  宋王朝  改革主张  士兵起义  庆历新政  皇帝  范仲淹  苏洵  井田制 
描述:”,“有志于当世”的人物.他针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提出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苏洵的革新主张集中表现在《几策》、《衡论》和《上皇帝书》中.《衡论》作于至和
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作者:胡昭曦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  经济措施  宋神宗  财政收入  积极作用  熙宁  劳动人民  封建国家  地主阶级 
描述:坚决推行者,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变法派其他重要成员,特别是宋神宗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重要.清人杨希闵曾谈到这点:“以熙
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
作者:季平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司马光  王安石  常平仓法  宋王朝  民众  反对  官吏  全盘否定  生产生活 
描述:.青苗法从熙宁二年九月开始施行,到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历时十六年又五月.是北宋熙、丰变法中异议较多、争议较早、影响较大的新法之一.司马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发表了全盘否定青苗法的系统观点,并在后来当国期间,一举将青苗法全部废罢.此事在当时,
时间·人格·方法——黄希庭心理学科研与教学创新之路
作者:赵伶俐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希庭  时间心理学  人格  方法学 
描述:法上,建构心理学三级方法学,将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引入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研究。他以坚实的科研为基础,在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材教法上有不少建树;在心理学科学普及与应用转化方面也成绩丰硕。在科研、教学及应用创新之路上,他坚韧地实现着自己“点燃心灵的真善美”的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