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暑旱苦热
作者:王令 徐静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仑山  王安石  蓬莱  久旱 
描述:安石所赏识的,认为是可与自己“共功业于天下”的人,他
从青苗法推行“走样”说开去
作者:郭旷旻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金融借贷  王安石  农民  梁启超  贷款  粮食  偿还  利息 
描述:近代学者梁启超把此创举称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读《孟尝君传》
作者:王安石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信陵君  秦国  田文  齐国  会学  结果  知识分子  力量 
描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大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言必己出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参知政事  公平  书室  执政  近作  草稿  北宋史学  独特个性  创新精神 
描述:兵论》一篇,草创未就。荆公问所论大概如何,则以所见稿草为己意以对,荆公不悟其尝窥见己之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草裂之。盖荆公平日议论必欲出人意之表,苟有能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宋·徐度《却扫编》
《中文自修》袖珍试卷(名校试卷) 高中 2006年度高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因斯坦  白菜  泰戈尔  王安石  印度音乐  语文试卷  西方音乐  高中  古典音乐  思想家 
描述:~~
谈2009年语文高考考前复习
作者:姚为洲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内容  语文试题  表现形式  语文课本  语文高考  文言文  复习  整体阅读  王安石  高考作文 
描述:A.重视对语文课本的复习2009年春考语文试题给我们一个信号:要重视语文课本的复习。此试卷有三道题涉及教材。2009年春考考生还是三种教材并用的考生,试题尚
菱花惜如常
作者:柏亚韵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遗忘  暖冬  音乐文学  回忆  记忆  声音  敏感  诗词曲  汤显祖  未来 
描述:转身,又是流年如果说似水流年,留不住昨天,谁会愿就此遗忘曾经的一切?如果说流年似水,再回不到从前,谁又愿将青春年华虚度枉费?本期"音乐文学坊",让我们以王菲的《流年》作为主打,聊聊彼此逝去的岁月。
人间至情,一往而深——汤显祖
作者:XF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明朝末年  传统道德  社会大众  明王朝  反抗 
描述:祖本人也成为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剧作家。千古之下,当我们亲近这些文字,仍可以听见那震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可以感受到那颗留恋人情、迷恋梦境的灵魂。
《中文自修》袖珍试卷(名校试卷)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  枣树  汤显祖  昆曲  阅读  试卷  自修  中文  梅兰芳  移步不换形 
描述:《中文自修》袖珍试卷(名校试卷)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文化的梅岭
作者:徐怀谦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  古驿道  苏东坡  文天祥  戚继光  汤显祖 
描述: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马蹄声来到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