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8)
报纸(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7)
地方文献 (3)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3(2)
2011(5)
2009(4)
2008(1)
2000(4)
1999(2)
1998(5)
1996(3)
1985(2)
按来源分组
近代史研究(7)
西湖(1)
古典文学知识(1)
史学理论研究(1)
安徽新戏(1)
出版史料(1)
海南日报(1)
东方翻译(1)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1)
理论导刊(1)
政治经济学应是吸纳力极强的开放体系
作者:潘力  来源:中国经济问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经济建设  教材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描述:平心而论,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在努力进步。对于以往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又显其不足,多少仍有点“苏联范式”的影子。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求政治经济学既能真实反映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又能合理诠释
刘大年先生的学术风范
作者:陈其泰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新中国历史学  马克思主义  《论康熙》  近代史基本线索 
描述:刘大年先生是新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学术风范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以下两项尤有教育意义:一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同时又以开放、进取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二是在长期的史学研究中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作者:暂无 来源:保山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据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共云南省委今天在京召开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刘大年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成积春 黄仁国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014年6月3日至6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刘大年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曲阜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福建、山东等省市
毕生心血汇史坛--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
作者:姜涛  来源:湖南党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近代史  国际学术讨论会  历史研究  《美国侵华史》  文化大革命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互关系 
描述:马克思主义原著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的头脑里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于是只要是新书,不管是政治经济学的、哲学的、外国历史的,他都如饥似渴地去读。从此他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并走上献身
非则言非,是则言是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黄仁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刘大年  印象 
描述:《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社会科学内容)总目次
作者:暂无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  青年干部  邹自振  鳌峰书院  刑事司法协助  福州市  牡丹亭  福建省  价值观 
描述:《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社会科学内容)总目次
“说住人心多微妙”──读《戏曲编导杨兰春》
作者:安葵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语言  当代戏曲  马克思主义  朝阳沟  戏剧学  生活感受  《牡丹亭》  《小二黑结婚》  《西厢记》  语言艺术 
描述:“说住人心多微妙”──读《戏曲编导杨兰春》
应当重视陆象山研究(代序)
作者:李国强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历史唯物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  封建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  研究历史  心学 
描述:应当重视陆象山研究(代序)
论陆象山哲学思想的性质
作者:李蕴瑚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哲学思想  象山先生  唯心主义者  “心”  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宇宙  哲学命题  马克思主义 
描述:论陆象山哲学思想的性质□李蕴瑚张世英先生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方哲学都感到困惑的时代,是一个都要作出重新选择的时代。因此,他提出了中西哲学汇合论。他所向往的“未来的中国,理想的人格也许是一种既有执著追求、积极进取的务实精神,又有胸怀浩然、洒脱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