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77)
图书(121)
学位论文(91)
报纸(80)
会议论文(5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84)
地方风物 (19)
地方文献 (14)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4(162)
2013(90)
2012(147)
2011(123)
2010(104)
2006(75)
2005(53)
2004(55)
1994(26)
1960(11)
按来源分组
知识窗(2)
公民与法治(2)
当代职校生(2)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1)
中国养兔杂志(1)
央视《味觉大战》告诉我们有故事的更好吃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如果从电视上可以读懂中国,那么,结论是,中国人最爱两件事:唱歌和做饭。 央视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味觉大战》就是厨艺版《中国好声音》,都是盲评(《味觉大战》是盲品),都是导师抢选手,都是引进节目,都舍得砸钱。 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的选手,都爱哭。 《味觉大战》观众说,为什么做个菜,还
清明上坟话
作者:暂无 来源:怒江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清明祭祀先祖、缅怀先人,是人之常情。可许多人上坟,喜欢挤在清明节这一天,不辞劳苦,有的甚至千里迢迢地赶到坟前跪下,烧纸磕头,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也有的趁公假,纷纷坐私家车上坟,这样方便快捷。 其实,清明祭祖不一定非要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民间就有“前三后七”传统,在清明节的前后十天时间里都是可行的。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作者:崔永东  来源:成功(教育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体制  改革  变法措施  失败 
描述: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改革,或者缓和了阶级矛盾;或者发展了生产力.作为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独具匠心、针砭时弊、理念超前,匡扶济困、一直为中外史学家称道.可是,这次改革成效不敢恭维,王安石本人也背上了扰民和聚敛的恶名,50年后,“靖康之耻”北宋政亡人息.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杨利勤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富国  民生 
描述:为了将北宋王朝从三冗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王安石本着三不畏的精神,开始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实践,由于改革把敛财作为第一要务,忽视或者说顾不上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丛生,国虽富了,民却穷了,王安石变法终归失败。
浅论王安石前期诗歌创作特点及原因
作者:吕丽洋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创作  前期  风格 
描述:任能,自己的才华能得到重用。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执行力
作者:秋月白  来源:公民与法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原因  失败  执行力  经济发展  城市繁荣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描述:城市繁荣,人民富庶,是个不错的时代。实则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对内,统治阶级面临着农民起义的威胁
接任者应是内部人选杨杰闪离上汽通用五菱
作者:暂无 来源:经营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杰  通用  上汽  内部人  总经理助理  销售公司  职务  原因 
描述:9月30日,上汽通用五菱发布公告,称总经理助理兼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司所有职务。公司执委会在了解其请辞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表示尊重杨杰个人的选择,同意其辞去所任职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作者:文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启示 
描述:全部被废除。本文王安石性格、变法实质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变法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启示。
高温水灌肠治疗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向东 屈景辉 龚文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高温水  灌肠  结肠填塞症  张性 
描述:疗作用。结果高温水灌肠使结肠填塞症患者肠道内积粪顺利排出,症状消失。结论高温水灌肠对张性结肠填塞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经》的创作与流传
作者:陈丽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礼乐文化 
描述:机构。周王室的诸乐官在大司乐的统一管理下,设有大夫、士等职,再下还设有府、史、胥等。周王朝的音乐人员包括地官中的鼓人和舞师76人,春官中从大司乐至司干共1463人,两者累计共1539人。周王朝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音乐的行政管理与音乐人才的培训、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和乐舞演奏,以及乐器的制作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周王朝建立之初,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康王继位之后,进一步充实王朝的礼乐制度、规范王朝的礼乐文化,在此之后,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周王朝对乐歌的修订与增益,但从不同时代的诗歌进入礼乐系统的情况来看,从西周至春秋,周王朝的乐歌当是代有增益,渐臻完备。在周人的礼乐系统中,其乐歌不仅仅用于各种祭祀活动,还用于朝、聘、会、盟,也用于燕享、射礼、婚礼等。对于各诸侯国所用礼乐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乐歌内容与演奏方式也丰富多彩。出于满足周人礼乐制度的需要,一大批不同时代的诗歌应运而生,并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了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并借助于礼乐的力量得以长久流传。可以说,《诗经》“周颂”甚至包括“商颂”与“鲁颂”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各种祭祀礼仪的需要而创作的诗歌。而雅诗或是为礼乐需要而创作,或是创作之后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传统的“采诗说”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如果王朝没有采诗之官,那么,各诸侯国的诗歌又是怎么收集并最终汇集到周王朝乐官那里去呢?我们认为:为了礼乐的需要或是娱乐的需求,各诸侯国除用周王室的雅乐之外,还使用自己的乐歌,为了谱制乐曲,由各诸侯国的乐官有意识地收集诸侯国境内的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的诗歌,并将文本编定成集,最后才献于周太师的。周太师在各诸侯国所献之诗集的基础上进行再选择、整合、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周王朝的诗集。因为各诸侯国对诗歌的收集与编辑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并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或即使采集之后,没有献给周王朝,所以使这些诸侯国的诗歌没有能采入《诗经》之中,这些国家也包括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侯国,如蔡国、许国、虢国、虞国等。《诗经》在春秋时期主要通过宴会典礼上的演奏和歌唱、教育传播、赋诗言志等方式进行的。《诗经》在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道德取向性,是为西周的礼乐文化、礼乐政治所服务的。《诗经》的创作与流传是现实所需要的,它在以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周代政治思想、音乐文化的传承。它的流传,不仅传播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加速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增强了社会人的历史责任,而且还维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维护了专制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诗经》的流传也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它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和礼治思想文化的载体,服务于周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