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10)
报纸(1090)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20)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42)
地方文献 (643)
地方风物 (19)
宗教集要 (18)
红色文化 (15)
非遗保护 (7)
文化溯源 (5)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647)
2013(141)
2012(165)
2011(172)
2009(123)
2008(160)
2007(108)
2006(89)
1994(34)
1987(23)
按来源分组
文史知识(15)
东坡赤壁诗词(13)
诗歌月刊(7)
文汇报(7)
当代文坛(5)
星星(下半月)(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上海交大报(2)
出版发行研究(1)
金田(1)
糟践土地如割肉自戕
作者:吴晔 马亮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土地资源  勇士  梁山泊  发展经济  倒吸  故事  相遇  血枯  表示 
描述: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可割食助饮,岂不快哉?"甲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这家伙比我更狠,但为了勇士的荣誉,他也爽快地赞
《牡丹亭》今日妆彩排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晚,演员在南充大剧院“走台”。 本报记者 梁洪源摄 工作人员正在控制台对灯光、音响进行调试。 本报记者 梁洪源摄 距离大型舞剧《牡丹亭》正式开演时间越来越近。昨(10)日,记者走访南充大剧院,对舞台布置、演员到位等情况进行探访。据介绍,《牡丹亭》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将在今(11)日进行
用三杯茶的时间怀念牡丹亭
作者:糖朝  来源:中外烟酒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是遭遇了100%的青春。 可是,谁才是我可以疗伤的糖?思量中,我开始喝茶,用三杯茶的时间怀念《牡丹亭》,恍惚间明白了:这戏,是恹恹困倦又清醒到骨子里的青春,如同喝茶的境界,第一杯浓似人生,第二杯甘如爱情
欧阳昱英汉诗集《双语恋》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汉  双语  澳大利亚  爱情诗歌  出版  中文书  两种语言  欧阳  英语  排版 
描述:旅澳学者、诗人欧阳昱的英汉诗集《双语恋》2012年5月由澳大利亚Picaro Press出版。英文书名是Bilingual Love:Poems from 1975-2008。中文书名为《双语恋
染·手工染的现代性探索
作者:张博 邓祥鹏 蒋玉秋  来源:服装设计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植物染料  手工  氧化铁粉末  周口店遗址  金属氧化物  衣食住行  《周礼》  红色颜料 
描述:、植物染料等,其中以植物染料为主。矿物染料是各种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主要有棕红色、淡绿色、黄色、白色,经过粉碎混拼后可得20多个色谱;
耕耘生活,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作者:胡云信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  贴近生活  自我  土壤  生命特征  土地  刘绍棠  外公  习惯  思想感情 
描述:名家思悟有人请著名作家刘绍棠谈创作的体会,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这"熟悉的土壤"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种自己的庄稼",就是在脚下的土地上播种
锐意改革的王安石
作者:刘松林  来源:经济视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锐意改革  北宋王朝  大地主  保守派  土地  中国古代  官僚  神宗  市易法 
描述:11世纪中叶,正值中国古代北宋王朝统治的中期。由于当时的政府并不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土地的兼并愈演愈烈。极少数大地主、大官僚占据着大片的田地,残酷地剥削农民。无地的
童年,那一场罗汉灯
作者:方根秀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叠罗汉  童年  马灯  春节  童子  龙灯  锣鼓  白子  记忆  菩萨 
描述:场子上,锣鼓声中一堂罗汉灯即将开演。这是我记忆中难以忘却的第一次观灯,那年我八岁。那个春节一下子变得热闹哄哄,各个村子纷纷玩起灯来。龙灯、马灯、罗汉灯,年前就在各自忙着排练,生怕输人一筹,练了一回
戏曲大舞台
作者:黄蕾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一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舞台  语言  昆曲  牡丹亭  文章  父亲  记忆  描写 
描述:然后就其主要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小故事;也可以直接描写看到的一出戏曲演出,写出观后感。但要注意再
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作者:于丹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唱片  戏曲  生命  记忆  男人  京剧  龙江精神  牡丹亭  革命样板戏 
描述:浮动的尘埃…… 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里,戏曲的造型是那样强烈地对立着,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反差:一端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男人如郭建光的十八棵青松、杨子荣威虎山上潇洒英雄、洪常青的烈火中永生;女人如李铁梅的提篮小卖,江水英的龙江精神,阿庆嫂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而另一端,在爸爸的老唱片里还藏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男人可以为将、可以为相、可以为儒雅巾生,可以扎大靠,可以戴髯口,可以舞翎子,也可以翩翩一扇开合在手,那里的女人裙纱明艳,珠翠满头,玉指纤纤,水袖盈盈,为她们的男人追魂寻魄生死缠绵…… 这在一个十来岁小女孩儿的经验系统中是多么诧异的事,这都是“戏曲”吗? 回想起来,其实爸爸的唱片里京剧占了八九成,他爱的戏多是冷涩的,老生戏爱听言派余派,青衣戏爱听程派,昆曲的只俞振飞、言慧珠、白云生、韩世昌、侯永奎有限的几位,但是我偏偏就被昆曲击中了。